语言模因在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中的显性作用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07:11:01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 王纯磊 何丽 参加讨论
摘 要:语言模因属于语言表征元信息, 它一旦为受众接受和认同就会不断复制。基于社会进化论的语言模因可以有效解析互联网+时代英汉科技语篇传播转换的特有规律。用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来探索互联网+时代的英汉科技语篇翻译, 有以下发现:一是语言模因使形象思维在英汉科技语篇传播中得以固化;二是极具心理表征的语言模因使得英汉科技语篇传播呈现多模态化;三是语言模因使得英汉科技语篇传播人际化、拟像化成为可能。 关键词:英汉语;科技语篇;翻译传播;语言模因;模因变体 作者简介:王纯磊,宿迁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语言学、翻译理论与实践;何丽,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民族语言学、翻译研究。 基 金: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工程”项目 (编号:BRA2017271); 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项目 (编号:2017JSYW-07); 宿迁市首批“拔尖人才”培养工程资助项目;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 (编号:2017SJB1917)。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全球科技本土化提供了拓展的空间, 与之相匹配的信息高度互通需求、商务与政府间的往来需求以及跨文化的交际需求都促使科技英语翻译的本位需求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科技英语是适应科技知识、用英语传递信息的工具, 其基本特征是:规范性、准确性、专业性等。科技英语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科技知识的受众面, 因此, 科技英语翻译是架构英语科学信息等量传播到目的语的特有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1]因此, 我们积极追求科技信息在语际间的等量传播。科技英语信息在语际间的等量传播就是要求英语翻译追求意义上的一致性, 最好能够达到原语意义重现于目的语中。[1]然而, 由于英汉双语的各自语系特点以及科技语体的个性特征与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 尤其是基于分门别类的科技领域所造就的语篇结构的特殊性、话语信息的浓缩性、机理表达的清晰性等因素, 使得科技英语自成体系, 独具特色, 特别是在话语表达上与文学英语有极大的差别。科技英语句式的特点是结构复杂、专业词汇多、句式长等。[2]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云数据科技的发展平添了翅膀, 使得科技英语在文体上具备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科技学理逻辑丰富、文体架构自由度高、专有名词增量等。语言模因属于语言表征元信息, 它一旦为受众接受和认同就会不断复制。以社会进化论为基础的语言模因可以有效地解析互联网+时代科技话语传播的特有规律。安德鲁切斯特曼 (Andrew Chesterman) 有效地把语言模因论与翻译相结合, 模因宿主一旦发挥作用, 翻译传播力度惊人。[2] (p2-92) 用语言模因的传播规律来探索互联网+时代的科技英语翻译, 我们发现语言模因有如下的显性作用:一是语言模因使形象思维在科技英语翻译传播中得以固化;二是极具心理表征的语言模因使得科技英语翻译呈现多模态化;三是语言模因使得科技英语翻译人际化、拟像化成为可能。[3] 一、语言模因使形象思维在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传播中得以固化 语言模因的特质是形式模仿再辅之以自主创造。形式模仿是符号结构的再生, 自主创造则是语际间思维的转换, 这符合从宏观到微观的语言学基本理论。语言模因的形式模仿与思维再造使形象思维在科技英语翻译传播中得以固化。离散的科技信息被表征、复制、传播与语言模因的宿主所固化的形象思维有密切关系。严密的逻辑思维范式是科技英语的固有特征, 概念清晰是其最为突出的表征, 因此, 科技英语翻译的切入点就是这些基本特征的主动表达与信息的等量转换。在科技英语翻译传播中, 形象思维如能得以固化, 那么, 译者解析原文本时更易构建科技知识形象, 译者力求基于原文本进行符合逻辑思维的形象构拟, 理清错综复杂的语法关系与句法结构, 准确表达语意。[4]在这个过程中, 既有逻辑关系的整合, 又有学理逻辑的判断, 还有翻译效果的预估。因此, 在这种综合分析过程中, 语言模因的有效激发可极大地强化译者对文本中潜在形象思维的固化, 从而更好地输出目的语。科技英语翻译的形象思维有助于解析科技语体中的模糊语义, 也有利于促进科技文本的连贯性, 甚至可以提高科技英语译文的美学功能。虽然科技语体翻译从表面而言是符号转换活动, 但是其本质却是一种有效的思维。科技语体翻译是一项创新思维活动, 然而, 激发形象思维并将其应用到科技翻译活动中一直未被翻译界重视, 大部分从业者关注逻辑思维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而忽视了形象思维。在互联网+的大数据语境下, 科学地调动科技语体中的有效词汇模因、句式模因、语篇模因可使形象思维在科技英语翻译传播中得以固化, 进而积极辅助科技信息的形象化传播。[5] 语言模因介质的转移与传播与强势模因密切相关, 模因论视角下科技英语翻译的形象思维切入点是词汇模因、句式模因、语篇模因。科技英语翻译的形象思维必须深入到具体的领域才能激发其中的语言模因, 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尝试变通与转化, 力争根据语词所在的语境来激发词汇模因, 如在有关跑车的翻译文本中:“top speed”翻译为“车的最高时速”, “engine”翻译为“引擎”, “bore stroke”翻译为“冲程钻孔”, “capacity”翻译为“容量”, “wheelbase”翻译为“轴距”, “track”翻译为“轮距”, “cylinder”翻译为“汽缸”。这些词集聚了非常典型的词汇模因, 可以有效地激发人们的形象思维, 所以复制率高。同样, 在科技语体的句式中, 强势模因的激发以及如何在翻译中进行嵌入式的表达也是我们考究句式模因的动因所在。例如: 原句: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its 6-cylinder 1500 model, Alfa Romeo had initially armed itself with a new category of cars which were defined as Gran Turismo designs-offering genuine long-distance touring potential but allied to new standards of high performance. 译文:通过6C-1500模型简介, 阿尔法·罗密欧最初以新类别汽车定义为GT赛车, 具有真正长途旅游潜能, 与高性能、新标准汽车类似。 原文本复杂、冗长, 译者将原文拆解成若干短句进行翻译, 这样, 译文的语义表达更清晰、明了。这是基于文本内容, 提炼强势句式语言模因进行形象思维的过程, 但凡译者遇到类似的文本均可按照规律复制, 以保证所译文本的精确度。[6]在科技语体传播的过程中, 强势语言模因的传播方式不仅涉及逻辑思维还涉及形象思维。形象思维的参与使科技语体的传播效应得到极大的提高, 从而使科技类语言模因的激发成为可能, 同时形象思维也促进科技英语译文的连贯性。 二、极具心理表征的语言模因使英汉科技语篇翻译呈现多模态化 Levine&Scollon, Bladry等认为多模态指交际时所采用的多种模式, 如言语、图像、味道、色彩等, 在一个特定的文本中共同构建意义的各种方式。可见, 多个感官调动多种符号资源对构建多模态具有重要意义。[7][8] (p21) 科技英语语体特征是长句多、结构紧密、逻辑性强、表意抽象、准确性、规范性等, 常见的语域多为科学研究、行业标准、工程建设 (石化、电力、交通、市政、机电、电气等) ;语言功能表现在事实陈述、信息传递、思维工具、文化载体、社会交际功能等。[9]基于科技英语语体特征, 译者如果简单地用汉语来翻译科技英语是难以跨越因英汉在文化习惯、思维方式、语言表意等方面存在差异而产生的障碍, 也无法准确地翻译科技英语所传达的意义。因此, 多模态理论无疑为科技英语开拓了一种新的模式和途径。多模态强调运用超越语言单模态的多种模态来构建意义。基于此, 我们依据多模态理论来超越英汉语单模态间的翻译转换。对于文化冲突严重、句法复杂、表意抽象的科技英语语篇和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科技英语原文, 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模态、声音模态、图表形式、视频模态对其进行从英语语言模态到语言、图像、图表、视频、声音等单模态转换, 或者运用语言与其他多种模态共同构建科技英语源篇的多模态翻译文本。这样的多模态译文跨越英汉之间的语言思维、语言表达、文化等差异, 通过图像、视频、图表来直观、精确和形象地表达原文内涵。以对某实验过程描述的科技英语语篇为例, 我们可以在与业内专业人士和翻译者合作的基础上运用画图、图表, 甚至以视频结合语言描述的方式再现翻译流程。而对于科技数据较多、彼此关系复杂的科技英语语篇, 我们还可以运用诸如曲线图、饼状图、柱状图、表格等模态具体形象地再现翻译流程。 根据Francis Heylighen的理论, 语言模因传播分四个步骤:一是同化;二是记忆;三是表达;四是传播。同化需要理解并接受, 当某一模因受到了关注, 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得到接受从而将其纳入自己的认知体系, 随后在记忆中储存。储存的模因须由记忆模式转化为受众能够感知的有形体, 即通过声音、图像或语言“表达”来传递给另一个受体, 从而得到传播。科技英语翻译的多模态化正是利用中文受众与英文受众能够共同感知的声音、图像或语言等模态来达到意义的传播。极具心理表征的语言模因使得科技英语翻译呈现多模态化得益于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互联网时代。数码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多语言以外的信息传递载体, 立体化的图像处理、逼真的动画效果使得以语言为载体的抽象、晦涩的科技信息能更加形象生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互联网时代还使科技信息传播方式和速度出现了革命性的变化。在互联网时代, 数码技术的发展加上人类心理表征的语言模因让科技英语翻译多模态化愈发突出, 这使科技英语翻译更加形象、客观、准确和规范。传统的科技信息语际翻译无疑将面临挑战和革新, 而语言模因凭借高度发达的数码技术在互联网时代更加凸显, 这一事实促进了科技英语翻译的多模态化。 三、语言模因使得英汉科技语篇翻译人际化、拟像化成为可能 语言模因中的“模因”被认为是文化传递因子, 通过“模仿”和“复制”, “模因”在人际间传播, 传播的过程是动态的, 在不同的语境互动下, 语言随之丰富起来。语言模因的这一特点使得科技英语翻译人际化成为可能。根据信息论原理, 语言信息传输的效率由传输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的比例决定。作为源语与目的语的传播者, 科技英语译者可能面临信息负载与信道容量之间失衡的问题, 语言模因恰好可以协调语言传输效率。从心理层面考虑并选择语言模因的过程也是语言模因基于认知心理的加工过程。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解码源语语言模因, 复制并传递其信息, 变异的语言往往会让读者产生新奇的感受, 如果译者从科技英语中语言模因的“拟像化”角度考虑, 则读者对语篇的领悟会更透彻、更具体。鉴于科技英语的专业性特点, 译者应灵活选择形象、生动的语言, 依靠“语言模因”中词汇变异的复制手段实现翻译行为。[10]正如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强调翻译的动态对等, 追求“目的语”“源语”的语义和语体均相似的语言功能一样, 科技英语的译者也应在灵活创新语言模因, 突显焦点信息和词汇的同时, 做到“神形兼备”。有效的人际化科技语境转换机制的形成需要适切的科技体语言模因来激发。[11] 译者在充分调动认知能力的基础上, 通过“拟像化”的映射处理, 形成与目的语对应的意象图式, 使读者头脑中出现意象映射, 产生联想, 更好地理解科技语篇。适当的同化、有效的记忆、清晰的表达与准确的传播是语言模因扩散的四个基本阶段。适当的同化使科技体的语言模因被受众关注、理解并接受。当某一科技体语言模因引起了受众的注意, 受众会在接受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认知并通过记忆来储存, 但储存的科技语言模因需要转化为具体的实体, 需要拟像化的声音与图像或者基于互联网+的多媒体等来“表达”与“传递”。因此, 对于科技英语译者来说, 必须通过有效的拟像编码来映射源语的语言模因, 这样, 科技英语译者就由中介角色转换为主体角色。[12] (p1-17) 人际化和拟像化的科技语体处理方法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应用可以弥补科技英语翻译中英汉双语信息容量失衡的缺陷, 换言之, 就是基于认知心理的语言模因可以在强势模因刺激下进行表层到深层的英汉双语信息加工。 四、结语 科技英语翻译的基本解读方式就是对有效科技信息的理解与接受, 再以第二种语言进行科技信息的传递和表达。科技英语翻译的目的是准确地解析科技现象、科技事物以及科技规律, 意在揭示并传递科技成果。科技英语翻译应避免情绪化的表达, 但允许个性化的拟像表达, 行文应讲究文采, 正如弗斯 (J.Firth) 所言, 任何语词置身于不同语境均会有突破效应。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尽量避免因语境差异而引起的突破效应, 强调说理的准确性, 追求文本结构的严谨性、语义的同一性和逻辑性。无论是推理式翻译还是隐喻式翻译均与语言模因深层与浅层话语表达能力的激发有密切关系。 参考文献 [1]李亚舒, 黄忠廉.科学翻译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4. [2]Chesterman, Andrew.Memes of Translation: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M].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Benjamin’s, 1997. [3]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6) . [4]李海军, 张立丽.形象思维在科技翻译中的作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07, (3) . [5]王纯磊, 何丽.语言模因表征及其神经通达机制研究[J].外语研究, 2017, (2) . [6]何明珠, 范武邱.灵感思维与科技翻译中的遣词[J].上海翻译, 2006, (4) . [7]Levine Philip&Ron Scollon.Discourse and Technology 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M].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 2004. [8]Baldry&Thibault.Multi-modal Transcription and Text Analysis[M].London and Oakville:Equinox, 2006. [9]梁勇, 常淑丽.科技英语文体特征与信息化时代翻译能力建构途径[J].成都工业学院学报, 2017, (2) . [10]徐赛颖, 翁晓梅.模因综观下论翻译[J].宁波大学学报, 2007, (5) . [11]王纯磊.基于隐喻的心理语篇建构[J].外语学刊, 2017, (3) . [12]蔡毅, 段京华.苏联翻译理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