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原创童书:向着历史的纵深处


    近年来,中国童书市场蓬勃发展,儿童文学创作中的艺术探索也呈现出持续多元和深入的状态。“儿童文学在写作题材、艺术手法上均经历了多元拓展,其中既包括关于如何书写历史、战争等重大题材的新思考和新探索,也包括关于新的文体可能(如幻想文学、动物小说)、表现手法(如后现代)等的探讨。我们从当前活跃的年轻作家中,看到的是非常丰富的艺术生态和写作面貌。”儿童文学评论家方卫平在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我们要追问的是,近年来,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童书市场中,有哪些新鲜动态和写作潮流,反映出怎样的文化生态?在近年来的历史书写中,儿童文学作家们又提供了怎样的多样化样本?
    拓展历史书写的深度和广度
    若不知来处,我们可以去向何方?在“轻阅读”盛行的当下,有一批儿童文学作家将目光转向历史的深处,说起了战争、死亡、苦难,写到了历史、责任和希望,忆起了故乡、往事和远方。这些新鲜的作品,丰富和拓展了历史领域的儿童书写,将真实的历史用生动的故事呈现出来。
    最新出版的长篇小说《纸飞机》,便是青年作家左昡在真实史料基础上的创作,作家以抗战期间日军对重庆长达五年的战略大轰炸为背景,这在儿童文学领域属于首次。作者以儿童视角多层次地表现中国人民在战争阴霾下的生活与抗争,带领读者了解这段铭刻在我们民族记忆里的历史。往前追溯,则有作家李东华历经五年潜心创作的儿童抗战小说《少年的荣耀》,作家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11岁男孩沙良和他的伙伴们在战争岁月里的成长故事,呈现出中国抗战背景下少年特有的生活状态和珍贵品质。而讲述相近年代历史故事的作品,还有张之路的小说《吉祥时光》,作家用悠长舒缓、平和冲淡的笔调细致地刻画了1948年到1957年期间北京男孩吉祥的童年生活,用孩子的眼睛映射出新中国成立前后的社会百态。青年作家史雷的《将军胡同》虽也是抗战题材作品,却没有直接描写战场硝烟,而是通过儿童的视角来观察和体会这一切。作家写泡茶馆,写看京戏,写斗蛐蛐,写熬酸梅汤,在京腔京韵的故事中感受老北京的趣味童年, 透过三个不同阶层的家庭的故事,为读者奉上老北京的鲜活画卷。儿童文学作家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笔触,以不同的方式书写一段共同的历史,为读者了解历史提供了丰富多样的文本。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进入记忆,书写童年,为儿童提供更为纵深、更多层面的阅读体验。有着作家黄蓓佳童年体验的《童眸》,从作者的视角看世界、看苦难的人生和时代,作家不避讳童年的残酷,在残酷基础上写善良,体现了人性的深刻。而作家彭学军的《腰门》,讲述了一位六岁女孩沙吉被寄养在湘西小城云婆婆家中的特殊生活遭遇和成长历程,其实就是作家自己的童年记忆。作家汤素兰的《阿莲》讲述了一个在山里长大的孩子,在知识贫瘠的年代求知若渴,她走过狭窄的乡间小路,走向更广阔的天地,同样有着作家自己的生活体验。这些从作家生活和生命中而来的作品,带有作家童年生活的历史记忆,是从个体身上流淌而过的生活和时间的独特滋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或如过客般从主人公生活的河流中乘筏而过,或在行动上虽贯穿情节始终,但主要功能则在于提供一个观看的视角、一种体验的承托。它们的结构大多也是屏风式的,一扇风景连着一扇,我们跟随主人公移步换景,仿佛走过一段有形的时光。正是在这样相对自由的结构中,文学的触须伸向了日常生活中最不起眼的角落,并且从中发现了珍贵的感觉和趣味。”青年评论家赵霞这样评价这一系列作品中呈现出的美学特征。
    科普人文:传统文化的深入解读
    大数据显示,科普图书的创作和销售正处于日趋上升之势,而一批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历史、人文等题材的本土原创童书更是在市场上受到热烈追捧。在当当网近日公布的上半年阅读数据中,记者看到,稳居畅销榜榜首的原创人文科普作品《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已累计销售近50万套。相关作品涉及世界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人文等方方面面。
    在近年来呈蓬勃之势发展的青少年国学与历史读物中,中国、中华已经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关键词。作家陈卫平所著的《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以近百篇精彩故事、上千幅插画贯串上古至现代的中国历史,唤起儿童对历史的兴趣,更给孩子思考与判断的智慧。《图说中华文化故事》系列已连续推出“战国成语与赵文化”、“战国成语与秦文化”两辑,台北故宫博物院前任院长周功鑫与好莱坞动画分镜师团队精心绘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讲述成语故事,将中华文化知识与历史相连接,引导青少年了解中华历史和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博物馆里的中国》则是送给孩子们的一座小小家庭博物馆,通过讲述近千件珍贵中国文物的传奇身世,反映时空变换、沧海桑田,反映朝代更迭、帝国兴衰,反映文臣治国安民、武将横刀立马的情怀,反映诗画天马行空、手艺巧夺天工,引领小读者走进灿烂辉煌的中华五千年文明。作家张嘉骅的《少年读史记》则让孩子们跟着司马迁游古今,让读者在60篇《史记》人物故事中,学习史学、文学、哲学、国学,藉由历史人物的风范开拓青少年对历史和生命的理解。大型民族题材儿童纪录片《我是中国的孩子》的同名图书,则本着“让孩子了解文化的多样性”的目的,在生动有趣的故事中穿插介绍不同民族的文化传承,由个像到群像,由细节到宏观,由生态到人文,由历史到未来,生动演绎了“民族”与“儿童”这两个关键词。
    与传统印象中正襟危坐的历史读本不同,当下的人文读本的面貌不再单调,而是有着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呈现。同样是讲述历史,作家谷清平所著的汤小团系列,已推出《东周列国卷》《纵横三国卷》《两汉传奇卷》,在作者笔下,汤小团、唐菲菲、孟虎这三位性格各异的当代小学生掉进一部部历史书,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者在讲述了中华不同时期的辉煌灿烂的文化历史的同时,还在其中植入当代穿越和玄幻读物的影子,增加有趣的知识游戏题,使得小读者在现实生活与历史进行的奇妙穿插中获得新鲜的阅读体验。
    低幼类图书中的人文普及作品也不在少数。比如,“开天辟地———中华创世神话连环画绘本系列”已在今年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推出。创作者们追根溯源,从中国古典典籍、故事文本中努力丰富拓展神话内容,梳理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将看似零乱分散的中华创世神话汇编成有机的体系,并进行深度探源。这30本连环画绘本,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水墨淡彩、油画、工笔重彩、粉彩、版画、电脑动画兼而有之,一方面保留着艺术家鲜明的个人风格,另一方面中国美学、东方意境有如草蛇灰线般贯穿始终。更有专家认为,对于中华创世神话的精心梳理,关乎民族认同,也关乎文化价值的传承。
    大作家写的“小人书”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成人文学的作家参与到儿童文学的创作之中。他们以自己的写作经验和生命体验,丰富了儿童文学书写。这或许已形成儿童文学写作的一种新趋向:随着越来越多成熟作家的加入,他们在成人文学领域的写作经验,会在有意无意间拓宽儿童文学写作的题材和创作手法,并与儿童文学作家们的作品互为映照,共同为孩子们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阅读。
    在成人文学领域享有盛誉的作家张炜这几年在儿童文学领域著作颇丰。于2012年推出一套四本的《半岛哈里哈气》后,他又创作了《少年与海》《寻找鱼王》等作品,这些儿童文学都充满着张炜鲜明的个人印记:儿童传奇文学与齐地民间文化的交融。《半岛哈里哈气》从长者的角度出发,以亲切动人的文字向少年儿童传达爱的信号,为其插上想象的翅膀。《少年与海》在一系列惊心动魄的事件中,使少年认识了复杂多变的成人世界和人性深处。《寻找鱼王》则从人类投射于自然的欲望出发,抵达了人对自我的反诘和反思。
    而以散文和诗歌著称的作家赵丽宏创作了颇受好评的《童年河》后,一鼓作气,又创作了儿童小说《渔童》等作品。作家肖复兴也创作了自己漫长写作生涯中的第一部儿童文学作品《红脸儿》,以散淡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回顾了“我”与三个小伙伴之间的童年往事。小说既是作者的童年自传,也是一代人命运的真实写照。
    作家阿来的《三只虫草》则将大自然的神奇馈赠与孩子的纯良天性融合在一起,用孩童的目光和口吻捕捉自然界的新奇与鲜活,同时也让读者看到现实生活、理想追求和精神信仰三个层面的彼此映照。
    作家刘玉栋创作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泥孩子》则获得由作家曹文轩发起的“青铜葵花儿童小说奖”的“银葵花奖”。作家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灵世界,描写了几个六七岁的小男孩在上学前的那个夏天,写出了他们的快乐、勇敢,也写出了他们的脆弱和忧伤。此后,他又创作了《我的名字叫丫头》和《白雾》,后者被评论家称赞为“以文学之美,记住乡愁;以乡愁之美,展现现代化进程中白雾般的精神诉求”。
    此外,以《狼图腾》而受关注的作家姜戎创作了《小狼小狼》,创作了“藏獒三部曲”的杨志军为孩子写了小说《最后的獒王》《海底隧道》,以《饥饿的女儿》为读者所知的虹影,则推出了《奥当女孩》《米米朵拉》等作品。
    “我们小时候”这一系列作品,更是将王安忆、迟子建、苏童、毕飞宇等知名作家聚在一起,让他们从童年记忆中汲取养分,把童年时的心灵感受诉诸笔端,让小读者深入感受到童年与文学交融相汇的阅读体会。
    作家马原在今年《收获》长篇专号春卷上推出了11万字长篇《三眼叔叔和他的灰鹅》,作家以自己的小儿子为原型,讲述了发生在一个能听懂动物语言的小孩身上的奇妙故事。这部作品和他此前的《湾格花原》《砖红色屋顶》一起构成了这位先锋作家的“湾格花原”三部曲。而这四个字,由他的大儿子马大湾、小儿子马格、妻子李小花以及马原的名字中各取一字组合而成,也是马原一家定居的院子名称。
    最近出版的《青云谷童话》也引人注目。这是创作了《跑步穿过中关村》《耶路撒冷》等作品的作家徐则臣首次为儿童创作的长篇,讲述了在世外桃源般的“青云谷”中发生的一段人与动物彼此信任的奇妙情缘,呈现了自然界与现代文明的冲突与和解。“徐则臣在讲故事,但没有放下身段来讲,更没有蹲下来讲。他就那么讲——似乎并不特意地给孩子讲。但我想孩子会喜欢听的。因为他无论怎样讲,那个故事都是一个孩子喜欢的故事。一个神话的、传说的、魔幻的、神秘莫测的故事。徐则臣的作品也许提供了一个话题:写一部孩子可能喜欢的作品时,不一定非要使用儿童文学通常使用的语调、语气,关键在于怎么讲一个能吸引孩子的故事。”作家曹文轩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