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原创科普童书:“圈地”之后需“精耕”


    不久前,浙江教育出版集团推出的新版《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在新媒体平台预售,短短两天时间预售数量就超过了500套。读者对原创科普童书的渴求由此可见一斑。
    “根据开卷数据和网络销售榜单,科普童书中引进类约占70%以上,经典整理汇编类约占20%,原创类凤毛麟角。”一位业内人士道出了当下科普童书的出版现状。
    瓶颈 重引进轻原创
    作为少儿图书出版的重要板块,原创科普童书日益受到关注与重视,但总体看来依然是原创乏力,质量尚待提高。
    福建少年儿童出版社副社长杨佃青表示,目前国内缺乏一支强大的科普创作队伍,科学家尤其是优秀的科学家很少介入科普写作,因为他们从事科学研究所能获得的收益远远高于从事科普创作的收益。同样的,优秀的画家、摄影家介入科普创作的比例也相当低。
    “出版社作为在市场上拼杀的企业,都讲求出版速度与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版社很难静下心来花时间去打磨市场效果难料的科普图书。”杨佃青说。相形之下,引进版科普童书的质量高于原创科普童书,只需支付10%左右的版税,出书快、投入少,市场效果还好,这就使得一些出版社舍原创而取引进。
    没有优秀的作者,原创科普出版就是无本之木。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编辑部主任李玉帼举例说,该社出版的《神奇科学》广受好评,就得益于其作者赵致真文理兼备,是影视、文学、科普三栖专家,而目前国内这样的作者很少。“市场喜欢成熟的品牌,而目前图书市场上的科普童书品牌基本都是引进版,这使得新的原创科普品牌难以出头。”此外,在她看来,不成规模、不成体系,宣传不到位、传播范围小,都是原创科普童书发展面临的瓶颈。
    建言 聚集资源孵化精品
    视频图书、虚拟现实技术(VR)图书、增强现实技术(AR)图书、科学互动游戏书……当下不少科普童书创新形式,紧密贴合小读者的阅读需求。这也证明了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能够优势互补、共存共生。
    对此,新蕾出版社低幼科普中心主任毕之莹提醒说,小读者对于多媒体形式的科普童书喜闻乐见,但出版社不能唯AR、VR论,从而陷入“非新技术不可”的怪圈。“科普童书编辑应该回归选题内容本身,应该在符合儿童思维水平和认知特点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的内容载体、最贴切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图书一定会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对于坚持原创、坚持创新,走科普精品发展路线、打造名家科普项目,长江少年儿童出版社科普编辑室副主任胡星有着自己的思考。他呼吁,应加大力度聚集国内优质作家及作品资源,从单一经营作品转变为经营复合型作家,实现从“圈地”到“精耕”的转型。他建议,出版人要充分研究市场,在选题策划和编辑过程中,吸收国外优秀科普童书的出版理念和装帧设计精华,从传统科普向时尚科普转变;坚持细分门类精细发展,树立经营原创科普品牌观念,从而形成从大量引进到自主研发、再到原创与引进平分秋色的产品结构。
    杨佃青认为,应将扶持原创科普童书放在“国家工程”的高度,必要时组建“国家队”,对有能力、有意愿的出版社给予必要的人力、财力支持,为科学家、画家、出版社解决经济方面的后顾之忧,让他们放心、安心、耐心地进行创作出版,当可孵化出一批优质的原创科普图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