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岁很美》:成长之痛与生命之光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2:11:49 中华读书报 丁琪 参加讨论
关键词:成长 《十四岁很美》 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法律角度来看,十四岁都是人生的重要年龄节点,儿童文学作家王璐琪以这个重要时刻发生的创伤性事件,来探讨时间刻度对个体成长的独特意义。少女姜佳在十四岁生日遭遇了身心创伤,但经过痛苦的挣扎和自我救赎,最终获得了更加坚定的情感意志和道德理性,生命从此沐浴着道德之光成长。姜佳的故事充满生命隐喻,它暗示从来没有一个完美的人生,但是生命的每一刻都很美,它不会因为困难和挫折而停止成长。虽然成长本身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在经历挫折以后能够获得的勇气、正义和善良,最终会使我们超越自我局限,把人类漂泊无依的灵魂引渡到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因而《十四岁很美》是对生命价值的确认,是对生命中道德理性之光的由衷赞美,它不仅为儿童也为成年人提供了可贵的精神滋养。 《十四岁很美》,王璐琪著,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30.00元 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是它对心理世界的探索挖掘却相当深刻,尤其对道德的意义、缘起、本质和后果都有独特的审美发现。道德的意义毋庸置疑,道德作为人类的基本理性使人与动物相区别,正如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曾表达过的,人只有在达到德性完备时才是一切动物中最出色的“动物”,但如果他一意孤行,目无法律和正义,他就会成为一切禽兽中最恶劣的“禽兽”。作品开篇我们看到,在经历这样一种突发事件以后,主人公姜佳以及周围所有的相关人都被巨大的情感风暴所操控。姜佳作为直接受害人患上严重的创伤应激反应症,因为对“侵犯”的超强记忆陷入极度恐惧情绪中不能自拔,甚至靠超剂量服用药物来麻痹自己。愤怒的母亲变得歇斯底里,懦弱的父亲消极自责不知去向,最好的朋友为此悲伤后悔但也无能为力…… 当整个世界被困围城之际,是道德理性扭转了事件的发展方向和情绪基调,姜佳在法庭上通过“说出真实”获得自我解脱,也使所有利己主义者都从中获得人性净化,整个世界重新恢复道德秩序和温情状态。至此道德的价值和意义已经不言自明,它是灵魂净化器,它使世界变得澄澈透明。 作为一篇充满现实主义深度的作品,其真正创作难度在于回答主人公为什么会做出符合道德的选择,是童真使然(毕竟姜佳刚刚满十四周岁),还是环境教化?在周围人都希望施害者得到最严重的惩罚时,姜佳凭借儿童的“求真”天性要说出事实,要以最善良的“怜悯”来惩罚“罪恶”,只有这样她才能实现自我救赎并重获完整健康的生命。作者借姜佳的故事巧妙地回答了道德的缘起问题,即道德的利他倾向与利己主义背道而驰,并非是对天性的压抑和束缚,恰恰相反,道德本质上是人类“求真向善爱美”天性的释放,是通向人性完整和平衡的自然选择。 当然,道德理性又不完全是人的自然属性,在复杂的社会现实面前它同样也是社会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最用力之处仍在后者,即揭示出道德在各种社会力量较量中彰显、并与社会教化紧密相连的社会属性。正如作品中荣老师所说,“一个人战斗很难”,姜佳的选择是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各种社会力量交错斗争的结果,是社会整体对个体不断熏陶化育的结晶。这就使作品在灵魂拷问之外,又超越个体向广阔的社会现实延伸,展示出儿童文学作品难得的现实深广度。 母亲暴躁、父亲懦弱的性格特征导致夫妻关系不和谐,他们对女儿的日常照顾和心理关爱方面也有疏忽,这也正是姜佳在生日当晚给人以可乘之机的一个原因。但是在故事向前推进中,作者一步步如抽丝剥茧般发掘了这个家庭的另外一面,即在表面冷漠疏离的家庭关系内里生长着爱的坚韧纽带,在支离破碎的情感关系中传承着追求正义的家族基因,姥姥的慈爱和姥爷的英雄光芒都是鼓舞姜佳前行的动力。在老师、医生、律师、家人的共同帮助下,姜佳重回法庭并再次获胜,虽然生命中留下了创伤记忆,但是“十四岁”因为正义战胜邪恶而美好,因为所有向善之人的勇气和坚守而汇聚成永不消逝的人间正气,整个作品最动人的力量就是永不泯灭的道德良知和坚守。 道德理性须时刻与人类利己主义的心理顽疾以及现实社会庸俗价值观相抗衡,二者的对撞冲突常常十分激烈,并且胜利的并不总是前者。张肃军妻子携幼子跪地“表演”,班主任牛老师因担忧退休工资而建议姜佳转学,父母在报复心驱使下掩盖事实、“伺机夺子”的行为,都说明为一己之私和利益算计,人们随时会将道德践踏脚下的种种现实诱因。 向善的理想追求没有限制作者对道德异己力量的想象和表现,作品进入广阔的现实社会和人类内心深处的邪恶进行深入挖掘,显示出作者直击现实的勇气。作品正是以对这些反面人物刻画和负能量的鞭笞,承认现实的不完美和复杂,这也正是儿童文学开掘现实深度的必要启蒙。 非常值得称道的是作者的艺术表现力,虽然发现了生命世界里的道德之光,但是没有陷入简单的道德说教,而是把它嵌入特定的生命时刻中演绎其复杂伦理内涵。在真假、黑白、正邪、罪罚等二元对立的伦理框架中,衍生出种种可以探讨的中间价值地带,比如荣老师所说的“有一种方法比惩罚更有力量,那就是怜悯”,为姜佳的行为逻辑做出解释,同时也打开了道德涵义可探讨的无限空间;再如对反面人物张肃军,没有简单贴上道德沦丧的标签口诛笔伐,而是以暗示写法揭示出其童年经历、社会环境和女儿面容缺陷等多种原因导致的扭曲性补偿心理在犯罪行为中的综合发酵,祛除了对反面人物的脸谱化弊端。 另外,作者运用细节穿透现实的艺术表现力也颇值得肯定。细节对小说创作的意义无需多言,但是真正能驾驭好细节让故事变得枝繁叶茂并非易事。作者通过细微的生活片段连缀起一个完整的故事,以简短的对话、富有暗示性的动作以及一个个细腻的生活场景,表现出鲜活的人物性格和总体时代氛围,让作品富有一种毛茸茸的质感。 以叙写成长之痛让人看见生命之光,在传达真善美的道德理想时不流于说教,这体现了作者成熟的思想境界和审美表现力。作品不仅为儿童传达了积极的正能量,也跨越年龄界限给成年人以无限的思考,为所有人设置了一个巨大的灵魂拷问——当遭遇重大人生困境时,你是否能勇敢地做自己?种种诱惑会引导着人们做出不同的选择,但只有在追随道德之光的路上,才会遇见最壮美的景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