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友评《红襟鸟》:弘扬城市文化精神的三种解读
http://www.newdu.com 2024/11/23 03:11:37 人民网-读书频道 张胜友 参加讨论
阅读车弓的作品,总会感觉到把你引入一个具体的方向。这次他把我领进“脚下的这块立足之地”。我参加过他的长篇小说《名利圈》、报告文学《时代见证》和长篇小说《大商无界》研讨会,还看了他编剧的电影《草原上的承诺》。仔细研读《红襟鸟》,感觉比前几部作品要好。主人公张永成是一个负有使命感的“老战士”,信守祖先“让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在欲望和灵魂挣扎中,由困惑走向崇高。我之所以“追踪”车弓,是因为觉得他的作品中,能时常出现我们这个时代所倡导的人生价值观。 一部好的小说,常蕴涵着作者对社会价值趋向的思考和选择。《红襟鸟》是一部浸润着地域文化精神的作品。虽然小说中并没有标明具体城市,但读者一看就明白:他是在写宁波——“城市文化外部特证和市民的内在精神”。我们不妨从《红襟鸟》入手,解读车弓为城市文化精神“立言”的三个侧面: 1、忠诚土地的情结: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方的人,都有着特殊标志的人文精神。《红襟鸟》令人赞叹之处,是小说的立意。地处浙东的白鹤桥张氏廿四房家族,几代人忠诚地守候祖先留下的“七山二水一分田”。这个家族的男人,无论是“一棵栽在地上不动的树”,或是“一朵飘泊在天上的云”,都一辈子义无反顾地做着一件事,为这块土地而有尊严地活着。小说通过人物活动的环境,小如林子里吟唱的红襟鸟、张家祠堂、滩涂相公殿,包括上山的辘轳车和修路等具体事物,大延伸到国内城市,印尼的苏门答腊和内蒙锡林廓勒草原,都在人物命运的发展中发生变化,表达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诚如作者在卷首中写道:在林子里的红襟鸟“一声声的吟唱声中,这块土地就慢慢地改变了模样”。 人活着都有一个具体目标,张永成们的目标很单纯,赤诚地挚爱着脚下的这块土地。我们通常所说的爱国情结,是指热爱一块具体的土地。如果我们都忠诚地对脚下这块土地担负责任,那末整个国家的面貌就会发生变化。小说《红襟鸟》正是站在这一基点上,致使小说内涵扩展而接近人物境界的完美。 2、信守诺言的情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天都在发生许多事,大多不值得作家诉诸文字,但有一种情怀,不能不让作家动容,那就是当今社会应该遵循的行为和操守。《红襟鸟》提出“做人诚信”的理念,形成几代人为“兑现承诺”前赴后继、可歌可泣的“气场”。祖先张友香为让妻子秀才娘子的娘家亲人“在荒年有一口饱饭吃”,而远走南洋开药铺命丧异乡,主人公张永成为立足之地的父老乡亲们,能过上“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日子而终生奋斗。后代张建国、张启明、张启东兄弟仨用各自的方式,证明自己是“这块土地的儿子”。整个小说就像一部进行曲,奏响:“当官为民造福,须说话算数;经商为民谋利,须遵守信约;百姓和合四邻,须待人厚道”的社会和谐主旋律。使小说富有现实意义和人性的光辉。 3、乐善济困的情操:毫无疑问,这块土地日益富裕起来了。在社会贫富尚有差距的现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在于政府提倡和号召缩小两者差距,这是国家强盛的基础。小说《红襟鸟》敏感地涉及到这个主题,使小说中人物的性格,有着与众不同的“强大”与“丰满”。作者在书中描述“秀才爷”张友香,“宁可全家饿死,也不输理儿”。张永成“组织困难中的饥民自救”、“举全家资财归还民工们欠款”,张氏子孙包括女主人公李纹、陈小燕,无论为官经商,都对弱势人群进行关注和帮助,表现出人类伟大的同情性与高贵的品德,增强了小说的思想深度与艺术魅力。 这是一部具有思想内涵的小说,车弓在试图挖掘城市文化精神的同时,向世人展示了这块生他养他的土地的魅力。通过对小说的阅读,我们可以看到一组忠诚执着、信守偌言,乐善济困的宁波人,在时代改革的大潮中叱咤风云,为自己和子孙创造明天的浩然正气和精神面貌。 我想:这也许就是车弓几易其稿,创作这部小说的寓意所在。 (作者系原中国作协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 2012年12月20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