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让孩子读诗?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6:11:16 中华读书报 黄荣华 参加讨论
关键词:古诗词 《童年四季古诗词》,黄荣华/选编,潘川/绘,译林出版社2021年1月第一版,218.00元 近些年常被年轻的妈妈们问及,小孩子读古诗有什么好处。 总的来说,古诗是孩子们学习母语的典范,因为古诗是最有民族根性的汉语,是最精粹的汉语,是最富诗性的汉语,是最具想象力的汉语,是最多彩的汉语。 人的语言到底是怎么习得的,还不得而知。但普遍认为,培养良好的语感是语言习得与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 什么是语感?语感就是人对语言的综合感觉能力,包含对语言的理解力、判断力、想象力、联想力等,涉及心理、情感、思想、道德、审美等诸多生命经验。因此说,语感的形成不是学习某个单项知识就可以获得的,它必须是对生命经验方方面面的综合、融会、贯通才可以获取的。从这个角度看,语感就是某个生命体对其所存在文化的灵约与灵通。这样的灵约与灵通,自然是需要无数次的耳濡目染、身行体践才可能发生的。因此也可以说,语感,尤其是良好的语感,是一个人沉潜于生活与文化深处后对生活与文化的洞察、洞悉与洞烛。 一个人从出生,甚至在胎儿期,就已经在感觉母语了。当孩子第一次有需要地喊出“妈妈”或“爸爸”这个词语时,妈妈或爸爸的形象特征以及对孩子的特殊意义等综合经验就包含其中了。但可以说,这个“妈妈”或“爸爸”是“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孩子经历了无数次“妈妈”或“爸爸”的认知才喊出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妈妈”或“爸爸”这个词语背后,实际上有一种生活与文化的综合象征意义,是需要多次反复地通过不同角度认识的叠加才能获得的。 仔细想一想,我们每个人其实都生活在这样的具有某种生活与文化综合象征意义的语言之中。所以海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家。 经典古诗因其高浓缩性,内含极其丰富的民族心理、情感、思想、道德、审美等经验,几乎每个词语都是一个具有生活与文化综合意义的象征体,一首诗就是一座象征的森林。所以,当孩子学习古诗时,其实就是进入民族心理、情感、思想、道德、审美等民族综合文化经验的象征森林中。 因此,不断地、反复地进出古诗,感觉其声韵,识察其情思,体味其妙趣,默而识之,究而通之,成而化之,就一定能获得有关民族心理、情感、思想、道德、审美等民族综合文化经验形成的语感经验,不仅欣赏得了古诗,而且在表达自我时也会自然而然地流淌出诗情诗思。这也就是古人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每个人的灵府中,都有大灵大智,都有至善,但这些都藏在灵府深处,需要教育去开发。正是在这个文化逻辑中,《大学》开首即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明明德”,即彰明人内在的澄明德性。这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总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孔子设计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大路。中国古代教育此后基本上是沿着这条大路走的。 历代对“兴于诗”有多种阐释,我认为“兴于诗”主要有下面几层意思:第一层,“诗”作为一种美的结晶,作为一种凝结了诗人美的情思的语言艺术,作为一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艺术样式,是人的生命成长教育的开始。第二层,在“诗”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语言艺术的激发、激荡下,产生生命的跃动,进入联想与想象的诗性生命的成长历程中。第三层,再将从“诗”这种具有独特形式美的语言艺术中激发、激荡的联想与想象,投到具有诗的品质的世象万事中,世象万事又具了“诗”的品性。第四层,我们在这样入于“诗”与出于“诗”的过程中,也就护持了灵府深处的灵智与善根,开发了内在的诗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逐光的孩子》:真挚的“诗意”
- 下一篇:《土狗老黑闯祸了》:远去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