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少儿 > 评论 >

儿童文学如何存在


    我们不再追问“儿童文学是什么”,而是会关注“儿童文学如何存在”或“儿童文学应该如何”。这些提问直指当前儿童文学生态环境,以及儿童文学批评现状的焦点问题。
    “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提出是我国儿童文学观念发展进步的一个产物,也是观念自身推进与文学实践充分发展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对儿童文学的研究正在从“事实认知”走向“价值认知”,从“本质论”思维立场转向“价值论”理论视阈,即我们不再追问“儿童文学是什么”,而是会关注“儿童文学如何存在”或“儿童文学应该如何”。这些提问直指当前儿童文学生态环境,以及儿童文学批评现状的焦点问题,诸如儿童文学批评标准、批评尺度、批评难度、“文学”与“市场”纠缠不清等问题。“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理论工作,仍属于儿童文学基本原理范畴,其基本思路是在立足于既有中外儿童文学理论与批评实践的基础上,切实面对本土语境与本土文学经验的发问,在对“儿童文学评论”这一实践活动准确认识和把握的基础上,突出价值思维与价值评价观念导向去建构一个理论系统,力图去解决“儿童文学究竟对谁有用、有什么用、用处有多大”等一系列涉及价值判断和评价的根本问题。
    儿童文学评论价值体系建设的是有关于儿童文学评论活动的价值理论,它突破了从一般的儿童文学原理角度去研究批评,从价值学角度研究批评的价值评价属性,研究批评主体与批评客体价值关系的建立,以及对这一关系起关键影响作用的儿童文学价值观念、价值标准以及伴随的批评理论方法等。将价值体系研究依然定位于儿童文学基本原理,主要考虑的是立足儿童文学价值学视点,尝试实现儿童文学一般原理、既有批评理论与新的价值批评理论的兼容,以此既丰富拓展儿童文学基础理论研究,又增进儿童文学评论价值判断发生的科学性,明确其学理依据。
    儿童文学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
    儿童文学是文学大家庭中的一个特殊门类,它是“文学”,符合一般文学的规律特征,因此有关一般文学艺术价值形成机制的研究成果都可以用来认识说明儿童文学。但除此之外,儿童文学的艺术发生及其价值形成又有其绝对的特殊性,这源于儿童文学活动中价值主体及其关系的特殊性,以及价值目的的特殊性等。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变化,以及因此而引起的社会心理、社会文化结构的不断变化,儿童文学艺术价值的形成机制本身在不断演绎变化。诸如不断扩展的多元价值主体的构成特点、价值主体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儿童价值主体的不断被发现肯定等,都是影响儿童文学艺术价值形成机制的关键要素。这些都需要及时更新研究,从而从学理上辨清“为何存在价值高低优劣”等指涉为价值判断的命题。
    艺术价值形成机制研究主要聚焦的是儿童文学价值构成的“合理性”,它从直接的儿童文学满足“儿童”阅读需求这一价值的一元出发,触及与探问环绕这一艺术活动可能涉及的诸多价值要素与环节。艺术价值形成机制研究逼迫我们深入到儿童文学活动运行的内部结构中,去深挖与细剖各种显性的“艺术价值”所以“成立”的依据所在,甄别各类“价值”的“真实性”与“虚假性”,澄清“虚假价值”的危害,并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
    儿童文学价值观念是理论基石
    儿童文学的价值观念,是评价主体有关“儿童文学有价值”之回答,它的内涵是人们有关儿童文学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其前提是对儿童文学价值属性及其构成要素的发现与肯定。儿童文学价值观念形成与发展的历史,也就是自觉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这一价值观念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它的价值内核是人类对童年特别品质的觉醒,是对儿童主体性的价值认定。
    价值观念是儿童文学评论可以发生的理论底座,或者说,批评就是运用了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判断与评价,评价主体持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念,就直接决定了其评价的方向与结果。评价永远不是“无中生有”的,它决定于其背后的“观念”。儿童文学评论所以“乱象丛生”,缺乏秩序感与方向性,根本起因是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稳定性”出了问题,它在这个时代不占主流,而“活动性”正处于最旺盛活跃的时期,多元价值观与喧嚣的消费语境为这种“活动性”赋予了更加充沛的能量,基本是处于观念碰撞、系统结构被重置盘活的特殊时期,主体性过于充溢而众声喧哗或缄默不语,都使得稳定性的回归与重建成为体系内在运行的必然。在这种情况下,冷静的态度是摸爬梳理、条分缕析地从历时与共时的维度弄清楚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态,解析清楚每种形态存在的“必然性”,抽绎那些所以具有延续性的“共同性”要素,同时既指认其时代发展的部分,又摒弃其价值内核非恒定性的部分。
    儿童文学价值标准的迷惑
    当下,有关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是最令儿童文学界、出版界,以及其他社会各界头疼的问题。从目前呈现出的丰富的儿童文学现象来看,儿童文学的“评价标准”似乎已经成为了一个谁都可以对它指手画脚、品评论断、自说一词的评价对象。对“评价标准”的怀疑与质询究其实质显示的是对“儿童文学价值标准”的迷惑,即对“什么是儿童文学的价值”、“儿童文学的价值应该是什么样的”等核心问题的不确定感。这一不解与困惑感产生的背景恰恰就是现如今我国儿童文学得到充分发展的大时代,各类出版物蓄势待发,喷薄涌出,乱花迷眼,一时间我们失去了应对的能力。因此,穿透杂乱表象,披荆斩棘,让儿童文学首先回归到最基准的“价值坐标”体系中去,解析其作为“文化建构”产物的各个结构性价值维度,阐述各维度间,以及与相关“外在环境”间建立价值关系的时代性与必然性特征,进而在厘清与界定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基础上,在一种复合整体的“体系”范式中来确立与安放“标准”。我们对“标准”的企盼内含的是对相对“稳定有序”的儿童文学价值观念的认同,是想确立一种“规则”与“边界”,使“儿童文学”的存在不致于因物质体量庞大繁多而失去了“价值核心”。
    基于近年来儿童文学及出版界不断提出的儿童文学批评乏力,对儿童文学评价标准应重新看待、调整、丰富、补充等观点,亟需聚焦于儿童文学评论“价值评价”这一核心范畴,研究多元文化与消费文化语境中儿童文学“应该如何”的基础理论问题,以此为批评界提供及时的理论武器,以抵御儿童文学评论众说纷纭、评价混乱的现状,为儿童文学事业健康发展作出适时的价值选择与引导。【本文系2015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15JZD039)的中期成果】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