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儿童文学理论建设:涵养儿童文学创作之根
http://www.newdu.com 2025/01/05 03:01:05 中国作家网 王杨 参加讨论
从“动物小说”谈起 在开年的图书订货会上,儿童文学理论批评家刘绪源的一番发言,引发了对于“动物小说”这一概念的讨论。 刘绪源认为,全世界高品位的动物小说都有纪实性的一面,即对动物的真实特性有所反映,能写出真实的动物习性、特点、追求和命运,将动物作为大自 然的一部分,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了解真实的自然界。但国内有些作家持一种“广义的动物文学”的概念,很难说这种广义的概念不能成立,但缺乏意义和价值。它 实际指代一种以动物为题材的文学,比如动物以拟人化的形式出现在故事中,或以动物为题材、描写动物的遭遇或表现动物的能力等等。这种文学作品的故事性很 强,但不能被归入“自然的母题”,而更接近童话。还有一种动物小说多描写远古动物,富于想象力,但因为作家不可能有对动物的实际观察,在写作中就缺乏细节 所带来的“质感”,读者难以从作品中看到真实的自然,作品也就显得空洞。 刘绪源对“动物小说”的讨论从表面看是针对创作而言,但他认为涉及到一个最基本的文学理论问题:创作从生活出发,还是从观念出发。创作离不开生 活,哪怕是正确的科学概念也不能成为文学的源泉。同时,关于“动物小说”的争论也反映出儿童文学发展中另外一些很重要的理论问题——概念的厘清、文体意识 的淡薄、文体边界的拓展等,这也将我们关注的目光再次引向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创作树高千尺,若要枝繁叶茂,理论之根还需悉心涵养。 儿童文学发展需要坚固的理论基础 每个时代文学的发展和繁荣都离不开理论家的倡导和对文学规律的总结。文学理论在当代文学生活中的重要性,不仅是因为它往往包含了对各类文学现 实、现象、经验等的把握、提炼和洞察,还因为在其发展演进的过程中,它已经成为人类思想文化发展演进的一个重要据点。儿童文学理论也是如此。 随着时代的变化,儿童文学发展中有很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做出理论的回应。健全的儿童文学理论一方面能够更准确深刻地对儿童文学的艺术观念、特 性和价值等做出阐释;另一方面,也能够通过理论批评,从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等跨学科的角度思考儿童、童年以及与社会关系等问题,尝试得出解决办法,为当 代儿童文学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中国作协副主席李敬泽曾在2015年7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儿童文学的再准备》一文中谈到,“儿童文学理论应该走 在创作和出版前面,不仅是引导观念变革、艺术创新,更重要的是,要使儿童文学建立在对少年儿童生活和心灵的可靠知识与精微分析的基础上,使儿童文学的价值 取向和文化关切建立在全社会的深思熟虑和充分共识的基础上。这个基础是否具备、是否牢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儿童文学的发展前景。” 优秀的文学理论能够引领和激发作家的创作,对文学创作品质的提升起到帮助作用。儿童文学理论家朱自强认为,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批评是富于想象力 的创造性工作,扎实深入的理论研究能够发现当下创作中隐藏的问题,并对未来儿童文学的发展做出预测,对创作产生影响。在2001年出版的《儿童文学五人 谈》中,朱自强曾专章论述应重视图画书的发展。他认为在21世纪,图画书会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过程中新的生长点,提醒创作者和研究者不要忽视幼儿文学和 图画书的创作。十几年后的今天,从儿童文学出版和销售来看,很多儿童文学作家纷纷“试水”低幼文学或图画书的创作;0岁至3岁读物销售明显增加,更多的父 母开始关注婴幼儿的早期阅读;原创幼儿文学以及图画书已经成为儿童文学图书出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实吁求:理论创造力和成熟体系 从周作人最早提出“儿童本位论”开始,到“童心论”、“儿童中心主义”以及从西方借鉴而来的种种理论观点,中国儿童文学理论探索始终没有停下脚 步。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多的儿童文学作家和研究者认识到儿童文学理论研究和理论素养的重要意义,但当我们深入到理论研究现场,会发现仍然有千丝万缕的线索 有待梳理,仍旧需要抽丝剥茧找到理论的生长点。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者方卫平认为,从更高发展来看,中国儿童文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瓶颈有两个。一是理论的创 造力还不够强大。这并不等同于儿童文学研究缺乏新的理论成果,而是指缺乏体现重大创造性的理论成果,比如一些既富前瞻性又切中当下儿童文学发展现实、足以 引发整个儿童文学界关注讨论的重大理论命题。时代需要儿童文学理论具有前沿目光和有力洞见,能够生发出重要命题并对创作产生影响,但从现状来看,我们的理 论似乎暂时还没能跟上这一现实的吁求。第二个瓶颈是缺乏较为系统的本土理论体系。方卫平说,一种文学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是能够形成一套相对完善的概念、命 题和话语体系。反观20世纪80年代,一批充满激情的中青年学者针对一系列儿童文学基础和前沿理论话题的探索,已经呈现出某种体系化的趋向。但在今天,这 一理论体系的可能反倒淹没在大量一般性话题研究中。推进儿童文学理论的发展,要将体系化建设放在比较突出的位置。 儿童文学理论是对儿童文学创作发展规律和整体框架进行研究。儿童文学批评则是实践的过程,是运用理论对作家创作和现象进行评论和研究。同创作一 样,儿童文学批评也是以文学理论为根基。理论的厚度决定了批评的深度。朱自强注意到,儿童文学理论发展出现稀释化和被消解的倾向,这使得儿童文学批评也变 成碎片化和蜻蜓点水式的评论,缺乏对创作的启发性和引导性。不做理论研究,讨论某些文学问题时就会很盲目,讨论的内容也就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作家要懂理论 理论家要读作品 “创作者很少关注理论发展,这是一种本能。”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这样告诉记者。在创作的同时,她也在高校从事儿童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在本能 之外,有着一份更为理性的认识:“如果文学研究和理论批评更加深入,多一点理论层面的讨论,可以更好地吸引创作者来思考自己的创作,更好地吸纳文学思想的 资源来丰富自己的创作。因此创作者也要加强儿童文学理论方面的修养。” 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内在的儿童观念对于创作有着重要作用,这种观念的形成,一是来自于对经典作品的阅读,二就是对儿童文学理论界成果的了解。 作家对其创作的对象理解得越是深入,对其写作艺术把握得越是透彻,其创作所能够抵达的艺术高度也就越引人注目。现当代很多儿童文学作家都对儿童文学理论和 批评有独到见解,比如日本战后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家古田足日,他同时也是改变战后日本儿童文学发展方向的理论批评家。方卫平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应该也 必然具备相当的儿童文学理论素养,有自己的一套文学阐释理论,这理论的形态可能是感性的,散漫的,但其内容一定是深刻的,富于洞见性的。 在讨论作家理论素养的同时,刘绪源也强调理论评论家阅读作品的重要性。他认为理论批评也应该从对作品的感受出发。理论家也应该大量地阅读作品, 做到心中有数。理论不是凭空出现的,也是在对批评和创作的不断进展中发现问题,从而得以推进的。在阅读中,理论批评家不断发现鲜活的作品、有潜力的作者以 及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有代表性的创作倾向、问题,进而确立作品中有价值的学术话题和理论生长点。 推动理论发展:建设园地 扎根现实 多年来,一些报刊如《文艺报》《文学报》《中华读书报》《中国儿童文化》《浙江师范大学学报》《昆明学院学报》等都开设有儿童文学专栏,《文艺 报》还专门设有“儿童文学评论”版和“少儿文艺专刊”,刊发了不少有分量的儿童文学理论评论文章,但从整体上看仍然缺少独立、专业、有凝聚力和影响力的儿 童文学理论发表平台。在记者采访中,很多学者都表示,加强理论园地建设是当前推动理论发展的一项必要举措。特别是儿童文学专业学术期刊的建设较为薄弱,需 要有识之士共同努力,开辟儿童文学理论研究成果发表的园地。同时,由于真正从事基础理论或学科本身研究的专业人才比较少,研究队伍的培养也不容忽视。 如何认识当今的中国儿童?如何看待中国不同儿童群体的童年?如何评价出现在这个时代儿童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如何从不同角度切入儿童生活进行创 作?时代在发展,儿童文学理论也需要扎根现实和生活的土壤,融合当代国内外优秀思想成果,继承和超越传统思想成果,建构有实践性的、能真正推动儿童文学创 作和批评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文学理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