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诗人刘年认识有数年了,他的每一首诗我都读过,读过之后,常常免不了心潮澎湃。 读到他的《游大昭寺》,我潸然泪下,仿佛依稀看见一个粗壮黝黑的男人,背着相机,衣服破旧,头发凌乱,面带微笑,登上远行的大巴。或许,他也不知道下站的目的地在哪里,因为,他并不在乎这些,他只在乎他的诗歌,他的灵魂。我们可以叫他刘年,也可以叫他诗人,当然,还可以叫他苦行僧。 一个人有很多种生活方式,刘年选择了行走,1994年中专毕业后,20岁的刘年去广东打工,从此开始了他长达近20年的行走,也开始了他近20年的诗歌旅行。从湘西到广东,到昆明,到薛城、阿坝,再到乌蒙山、科尔沁大草原,再到黄河、拉萨……刘年除去工作外的所有时间几乎都行走在路上。刘年喜欢看地图,地图上任意一个陌生的地名也许便会让他怦然心动,随即对之产生一种难以名状的向往,然后一次次往外跑。他的很多诗歌便直接以地名为题。比如,《腊姑村二首》《阿坝城》《野鹿河》《哀牢山》等等。刘年的诗歌就是带领读者进行一次诗意的旅行。他喜欢用行走的方式来完成他的诗歌理想。 刘年是湘西人,湘西人“大碗吃酒,大块吃肉”,于是,行走的路上有了最好的陪伴。刘年好酒而无量,劣酒、猪蹄,来者不拒。无数个星空下,刘年和雷阳平、王单单、胡正刚等因诗歌而群聚云南的诗人们一起逸兴遄飞,豪气干云。酒后,或长啸,或痛哭,或大笑,一切只为诗歌。醉后,草地、溪边、沙漠、河畔、客栈随处都可以酣然入梦。醒后,生命的认知、青春的叛逆喷薄而出。于是,就有了《塞上四首》《在文林街大醉》《黄河》《洱海之夜》等诸多妙品,舒缓、沉滞、悲悯、哀伤,烂醉般的激情在这些文字里催人泪下。 在行走中,刘年为自己的灵魂书写捍卫理想的捷径,为自己的青春寻找叛逆的突破口,为自己的诗歌寻找现实的精神空间。这种寻找与其说是一种“狂欢”,不如说是一种“狂苦”,这份“苦”里有对生命最深的孤独体验,比如他的《野鹿河》《从薜城到阿坝》等;有对大自然的震撼感喟,比如,《大怒江》《巴音布鲁克大草原》《在澜沧江大峡谷》等;有对故土的深情眷念,比如,《万年坡》《父亲送我上车》《致田冯太》等。 总之,大地、生命、故乡是刘年行走的主题、诗歌的主题,也是他每次大醉的理由。他正是通过行走的方式来完成一个诗人对大地、生命、故乡一次次充满悲悯的深情解读。 “行走”是刘年诗歌创作的方式,在古典中追求诗性的回归是刘年诗歌创作的整体风格。 纵观当代诗歌,更多诗人接受了西方现代性、后现代性元素的影响,而另一些诗人却呈现出一种回望的姿态,渴望返回源头,回归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统,使其诗歌创作更加本土化。 显然,刘年属于后者。 刘年在古典中回望诗性首先表现在他对古典诗歌格律的继承上。“格律”是两千年汉诗母体上的一个“胎记”。然而,从五四白话诗歌运动到当代口语化写作,当代诗歌日益摒弃了传统诗歌对于形式的讲究和要求,消解了诗歌的格律、韵味。正因为如此,近年来,诗界呼吁诗歌应该回归本位,应该重视诗歌审美和抒情功能的呼声越来越高。 对此,刘年是一个积极的呼应者。他说:“形式,能继承的尽量继承。因为七绝五律,形式的确整齐好看。词虽不整齐,却也参差潇洒。另外,有的词牌节奏感很好。押韵,能押的尽量押。毕竟有韵的诗歌易于传诵一些。” 刘年更是一个实践者。他对宋词的小令、长调格外偏爱,对词牌和曲牌也颇有研究。他的《渔歌子》《风铃草》《忆湘西》《出塞》等,标题本身就是古典曲赋里的词牌或曲牌(或类似于词牌、曲牌)。在视觉上让我们耳目一新,从意境上能够唤醒我们对远久的封存于我们民族记忆深处的众多传统意象的美好记忆,使之在我们的审美感受过程中复活再现,获得一种跨越古今的审美体验。 刘年对古典诗性的回望还表现在他和当下不少被誉为“新古典诗派”的诗人一道,续接传统,经营诗歌的意境之美。让我们在当下诗歌浩渺的沙漠中还可以依稀看到中国诗歌意境之美的朦胧幻影。对古典诗性的回望让我们在刘年的诗歌里重新找回了当代诗歌失落已久的源自母体的“味道”。也使刘年的诗歌很好地达到了“口语”与“韵味”的平衡,和当下众多索然无味的口语诗划清了界线。 近年来,刘年的诗歌风格日趋多变,格调上越显宏大、开阔、深沉。其诗歌、散文作品在《人民文学》《诗刊》《中国诗人》《大家》《民族文学》等刊物的陆续发表,更引起诗界关注。 其实,抛开这些世俗的成绩,更让我们感叹的是刘年这么多年来对诗歌对灵魂的坚守。 这个黝黑的湘西汉子自从心智启蒙开始,便与诗歌结缘,多年来,他做过机械维修工,经过商,做过编辑,在外晃荡近20年,从事的是一项“不好意思向母亲提起的职业”。然而,他从未放弃诗歌——只因为“这成熟的、妩媚的、性感的、体贴的、放荡不羁的、让人高潮迭起的汉语”。 是的,在这个缺乏诗意的时代,刘年却依旧坚守着对诗歌的顶礼膜拜,他游弋在诗的海洋里,笔耕不辍,用诗歌书写着自己的人生。他甘心游离于社会的主流,恪守清贫,旨在寻找自己灵魂的净土…… (刘年,湘西永顺人,曾获《人民文学》年度诗歌奖、华文青年诗人奖、红高粱诗歌奖,参加第29届青春诗会。) 相关链接 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日”,最初的创意来自于国际出版商协会,1995年11月15日正式确定。其设立目的是推动更多的人去阅读和写作,希望所有人都能尊重和感谢为人类文明做出过巨大贡献的文学、文化、科学、思想大师们,保护知识产权。每年的这一天,世界一百多个国家都会举办各种各样的庆祝和图书宣传活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