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葫芦兄弟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但也实在称不上优秀。这种平庸背后,其实是中国动画行业的整体空心化危机。 最近,《新葫芦兄弟》第一季已经播完,这部经典翻拍之作引来一片吐槽声,称其拍成了喜羊羊,“糟蹋经典”“毁童年”,在豆瓣评分上仅为3.7。近年来,中国动画行业迅猛发展,IP大热,经典翻拍不断,但多遭遇差评,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 ● ● 《新葫芦兄弟》没那么差,被诟病之处恰是其有新意之处 新版《葫芦兄弟》(上)和原版(下)画面对比。 新葫芦兄弟豆瓣评分仅为3.7,从分数上看,烂片无疑。但这个评分的科学和公正性需要作进一步考量。 首先,评分人数仅600余人(8月6日),样本偏少;其次,66.5%的人仅给出一星的评价,让人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情绪在宣泄。在网友的评论中,“看了七分钟,实在受不了了,彻彻底底毁掉童年”之类的表述不少,说明很多人没看完全剧甚至没看几集就匆匆下了结论。 爱奇艺的数据可做另一种参考。与豆瓣打分人数偏少且人群特定(大家都懂的)相比,爱奇艺的观众人数庞大,且人群广泛,80后到10后都在看。据媒体报道,在爱奇艺的葫芦娃主页上,整部动画点击量已经飙到了4亿。其中,第一集点赞的人有4万多,踩的人1万多。而随着剧情深入,点赞的比例开始升高。到第26集,点赞人数比例超过了83%. 以上两种数据的比较,并非是要分个对错,而在于佐证一种判断:新葫芦兄弟其实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差。作为80后,小编认真看了几集新版葫芦兄弟,平心而论,作为一部低龄儿童动画,这是一部在及格线上的作品。几处为人所诟病的地方,恰恰是其相比老版的新意之处,一定程度上值得肯定。 金翅雕 首先是“新人”,比如新反派“金翅雕”等几个人物,还有变成土地公公、唐僧般罗里吧嗦的爷爷,人物形象都比较鲜明。 其次是“新颜”,画面感更好,比如葫芦兄弟美白了不少,也更萌了。当然也有人喜欢原来的形象,这本就是个萝卜白菜的问题。 第三,新语。动画语言更加平易活泼、插科打诨,甚至出现了一些网络用语,被认为是“喜羊羊化”,但也更加有趣和诙谐。 第四,新故事。原版葫芦兄弟其实有些少儿不宜的地方,比如一些镜头显得暴力和血腥,但在新版里,斗智斗勇情节更多,打斗的尺度控制得好多了。 怀旧是人之常情,对新版葫芦兄弟的不适应乃至抵触可以理解。但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经典,每个孩子有每个孩子的童年。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人们的审美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 今天少年儿童的生活、语言和想象空间已经不同以往。正如我们不能让今天的孩子经历30年前的童年,我们也不能用30年前的标准来要求今天的艺术创作。 经典的生命力既在于保护和传承,更在于创新。因为怀旧而要求一成不变,绝不是艺术创作应当推崇的方式。如今这个浮躁的时代,无论是观众还是舆论,都应该对艺术创新多些宽容和理解,而不是一眼不顺就翻脸、一言不合就开骂式的情绪化宣泄。 ● ● ● 不差但整体平庸的背后是中国动画没钱、没创意的现实 新葫芦兄弟没有传说中那么差,但也实在称不上一部优秀的作品。虽有些新意,但那是相对老版而言。放在当今整体的动画行业里,其无论在技术还是内容上均无过人之处,处处显示出一种“也就这样”的平庸。而这样的平庸背后,是中国动画行业的整体空心化危机。 空心化的最直接体现,是大量“速成”动画作品的出现。近年来,国内动漫企业超过500家,相关的企业数量更是达到了上万家之多。国产电视动画片分钟数量不断上升,2011年一度冲高至26万多分钟,是日本的3倍。之后虽以“质量效益为核心”,分钟数2015年回落至13万多分钟,但降量提质的效果还不明显。 动画片《大耳朵图图》 目前,众多国产动画片仍然停留在模仿、复制和加工层面。其背后的原因,除了厂商的冒进,政策也推波助澜。各地的扶持政策往往偏向于产能的提高,单一的按照分钟数来进行奖励,导致企业重数量而不重质量。 不少企业迫于成本的考虑,很难再花时间、花精力、花心思去打磨一个作品,对故事的编剧、形象的设计,以及技术上的渲染打磨,显现出一种浮躁和急于求成,更多的是追求投资的速效回报。 这在新葫芦兄弟的制作上也体现得特别明显。出品方在回应画面质量差时表示:这是出于成本控制,实在没钱了。没钱,为何敢规划出260集的体量?其背后原因不言自明。 而最大的空心化,则是创新创意的缺乏,直接体现在原创性作品少,IP热涌,翻拍大行其道。 上海美影厂是中国动画的标杆,也是新版葫芦兄弟的出品方之一。近年来,上海美影厂基本保持着以一年一部的速度推出影院动画,但老片翻拍居多,比如大闹天宫、黑猫警长、葫芦兄弟。老片翻拍省时省事省钱,资金的回收更快也更有保障。 但是,我们很难看到在新片里看到新内容、新立意、新风格,有的只是技术的改良、商业的包装和难掩的模仿痕迹。而这些作品,在票房和口碑上都不高。 2015年上映的《黑猫警长之翡翠之星》。 2012年上映的《大闹天宫》3d版海报。 究其原因,除了受到“翻拍风”、“怀旧风”的影响,上海美影厂动画创新能力的枯竭也不可忽视。这也引出另一个重要问题:动画人才的空心化。 当今中国动画界,有人而无才的现象比较严重。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的高校里有数十万动画专业学生,但培养出来的动画人才一年可能都不到1000人。人才本就不多,像宫崎骏那样的大师更难寻觅。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万氏兄弟、特伟、靳夕、王树忱等老一辈艺术家逐渐退休,美影厂的创作力就青黄不接,至今没有恢复元气。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也有欠缺,往往重技术训练,轻故事创作。比较美、日重视动画创意的竞争和对创意的开发,国产动画用在前期创意、题材打造和架构故事上的时间投入和资金投入比例明显较小。 如今,中国的动画作品不缺技术,也不缺资本,但缺乏讲好故事的能力。 ● ● ● 丢掉“中国风”的动画,因引入计件付酬的机制,创新更加乏力 日本动画《辉夜姬物语》画面 30年前的《葫芦兄弟》,独特的“剪纸动画”形式令人印象深刻,既富有创意又不失艺术性。而新《新葫芦兄弟》虽然画面清晰明亮了不少,但缺乏韵味和个性。 现在,说起动画作品,一般人脑中想起的是欧美动画和日本动画,中国动画大多模仿,非此则彼。其实,中国动画本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那就是以上海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学派”。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于1961年至1964年制作的彩色动画长片《大闹天宫》 自成立以来,上海美影厂摆脱模仿,力主创新,确立了“中国学派”在世界动画中的重要地位。在动画片种上,美影厂不但有比较普遍的单线平涂动画、描线动画、漫画动画,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剪纸动画、撕纸动画、折纸动画等。在动画内容上,则大多取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故事。 而越是具有浓郁“中国风“的动画作品,就越受到国际影坛的认可与嘉奖。据统计,美影厂有48部美术片先后在国内次69获奖,有45部美术片在国际上73次获奖。其中《大闹天宫》放映后引发强烈反响,影片先后在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放映,在国际上曾四次获奖。 我们现在看起来觉得眼前一亮的动画作品,比如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的荷兰动画《父与女》,是一部默片,这种艺术形式中国30多年前的《三个和尚》就采用过。 再比如,日本高畑勋导演的《辉夜姬物语》,采用的是水墨动画,美影厂50多年前拍摄《小蝌蚪找妈妈》时就用过了。高畑勋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特伟先生(上海美影厂第一任厂长)早期的《小蝌蚪找妈妈》,我看的时候我都傻了,没想到竟然能做出这样的作品。” 《小蝌蚪找妈妈》画面。 《三个和尚》画面。 为什么在改革开放后,中国动画逐渐失去了自己的风格,而快速生产出大量平庸的作品? 1984年,高畑勋、宫崎骏等人到上海美影厂参观,美影厂拟引入日本的计件薪酬制度,因而问了许多。 “宫崎骏对中国的失望无以复加。我在这一点上也是如此。因为我们对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是很尊敬的,没想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高层却只关心这个。一旦计件付酬,就再也拍不出中国学派的影片了。 计件付酬不鼓励创新——不断投入新的短片很费钱,而系列片只要搞好开头的部分,角色和背景定下来以后就不会花太多功夫。之前中国同行那种每一部短片都尝试新手段的创作方式,在日本就是完全行不通的。 我必须要提醒他们,中国有懂行的人。但是中国一下迎来了现代化,现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都已经没有原来的风格了吧。” 高畑勋认为,创作出《小蝌蚪找妈妈》那样的作品,是因为中国电影制片厂当时的体制,能让优秀人才聚在一起,无需考虑金钱和市场,能静下心来追求创新、耐心打磨作品。 高畑勋透露,吉卜力的职员,实行的是固定薪酬制。 结 语 不差但平庸,缺乏个性,这不但是新版葫芦兄弟,也是整个中国动画的写照。要改变这种局面,重建自己的世界地位和竞争力,中国动画必须寻回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必须重新审视和利用自己丰富的文化遗存。同时,动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必须尊重其生产规律,不能简单用产业的眼光来看待和发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