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民族歌剧《星星之火》复排有感


     歌剧《星星之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大型歌剧,也是第一部以东北抗联和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歌剧。该剧由著名作曲家、东北鲁艺音乐部部长、沈阳音乐学院首任院长李劫夫等担任作曲,著名剧作家、东北鲁艺戏剧部实验剧团团长、导演侣朋等担任编剧。歌剧以东北抗联英雄为原型,讴歌了中华民族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坚忍不拔的民族精神和革命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伟大气魄。其中的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被传唱了半个多世纪,影响激励了几代人。2015年,时隔60多年,沈阳音乐学院复排并将这部经典歌剧搬上了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作为国家艺术基金项目和辽宁省委宣传部2015年度创作生产扶持项目,在去年北京、沈阳两地9场演出的基础上,2016年主创团队对作品进行了再次修改创作,6月已演出10余场。歌剧《星星之火》这部凝结着鲁艺和鲁艺后人心血,反映重大历史题材的精品力作,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以更加完美的姿态再次呈现在了广大观众面前。
    60多年前引起轰动,产生重大社会影响,60多年后经改编再次受到观众、专家和媒体的高度评价,都充分说明了这部经典歌剧的非凡魅力与艺术成就。
    题材的人民性。歌剧《星星之火》讲述的是在党的领导下抗联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抵抗日本侵略者的故事,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这部贴近人民、反映抗战的音乐作品,反映的是家仇国恨中中华民族的怒吼,歌颂的是抵御外辱中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力量。该剧的题材和其所蕴含的思想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表达了人民最朴素的情感,都反映了人民最真实的理想和期望。题材的人民性,是该剧最感动人和激励人之处,也是其艺术生命长青之所在。
    音乐的民族性。植根于民族民间,从广博丰厚的民族民间音乐中汲取营养,用民族音乐语言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气概与坚强品格,表达人民的心声,是鲁艺的传统。歌剧《星星之火》的音乐有着鲜明的民族性,全剧音乐以东北民族民间音乐、地方戏、曲艺说唱音乐为素材,吸收了河北梆子等戏曲音调和语言特色,并进行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使之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鲜明的地方色彩。
    艺术的社会性。《星星之火》的人物刻画符合中国传统审美趣味和习惯,符合歌剧人物形象塑造的特点。该剧的旋律与歌词所表现的内容、情感及歌词的节奏韵律、声调等融合在一起,好听、好学、好唱,易于上口和流传。特别是经典唱段《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更是以其革命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精神与清新优美的旋律而传唱了大半个世纪,久唱不衰。
    作品的时代性。在时代的前沿,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音乐作品,鼓舞人民的斗志是鲁艺的传统。《星星之火》表现抗联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对胜利必胜的信心,歌颂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催人向上和奋进,给人以激励和鼓舞。作品所体现的时代精神,抓住了时代的脉搏,使作品具有了超越时代的影响力和艺术魅力。
    建校78年来,沈阳音乐学院继承鲁艺传统,坚持“根植民族、融入时代、突出特色、服务社会”的办学理念,创作演出了大量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音乐作品。作为鲁艺后人,学院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是对抗战英烈的追思与缅怀,是对鲁艺先辈的学习和致敬,更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排演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的实际行动。此次复排歌剧《星星之火》,我们要求重新改编创作的唱段必须与劫夫原作音乐风格相一致,《革命人永远是年轻》的旋律要贯穿全剧。在保持民族音乐风格的基础上,创作团队对全剧近一半的音乐进行了修改、加工和再创作,重新创编了咏叹调、宣叙调作品、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合唱及交响序曲等多种音乐形式。既保留了原歌剧的经典唱段和基本故事梗概,又加入了新的创作内容、形式和手法。复排后的歌剧《星星之火》,既继承原作精髓,又使作品在思想性、艺术性、时代性和观演关系上进一步统一,整部作品更立体化,戏剧矛盾更牵动人心,音乐形象更生动,人物刻画更丰满,作品更具现代气息。万余人次观众观演,上百次媒体专题报道,专家学者高度评价,是对此次复排歌剧《星星之火》的肯定,也是对沈阳音乐学院未来艺术创作演出的激励。
    (作者为沈阳音乐学院院长)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