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智慧敦煌 作者:胡同庆、王义芝 出版单位:中国旅游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7月 一定要去敦煌,那里记录着古中国丝绸之路交汇之地文明实况的文化遗产群落,是这一古老文明充满个性智慧而又深具“兼容并蓄”特质的化石标本。 对从未去过敦煌的人来说,说起敦煌,首先映入脑海的多半是体态优雅飘逸的敦煌飞天。那不假羽翼、依托灵动的身姿与轻盈的飘带即可凌空翩翩起舞的韵态,与西方宗教艺术中的“安琪儿”或同在西域丝路上的“有翼天使”形象相比,更具神秘色彩。如果说天使们丰满舒展的羽翼就像“展开想象的翅膀”,浸透着以逻辑为基础的西式思维,那么敦煌的飞天则以一种近乎“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的直接性,让人刹那间体味到属于古老东方的诗性智慧。 所谓“一沙一世界”,仅从一个小小的切面,便可以看出敦煌的精神内核。敦煌之所以迷人,之所以不朽,其根底自然不在那被无常摧残、历尽沧桑的断壁颓垣,更不在那被游客们所津津乐道的王道士的传说,而在于浩瀚璀璨的敦煌艺术作品与文献资料中所呈现出来的古老智慧,以及这种智慧内含的独特思维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说,胡同庆、王义芝所著的《智慧敦煌》一书,可谓名副其实地布陈了一次对博大精深的敦煌智慧的精彩展览。 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重视保护、研究的基础上,非常重视敦煌文化的弘扬,经常鼓励研究人员将学术研究成果写成雅俗共赏的通俗著作。让更多人了解敦煌,这也成了胡同庆与王义芝将研究成果出书的出发点。 在胡同庆看来,敦煌壁画在石窟寺中的作用主要有两种:一是用形象的图画阐述佛教义理,二是以强烈的装饰性效果来感染信徒。也就是说,敦煌壁画从内容和艺术形式上与洞窟、塑像紧密结合,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世界,使人们走进洞窟犹如走进佛国。 胡同庆说,一般人都认为佛学很深奥、很难懂,其实不然。佛学实际上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大多数佛经都通俗易懂,里面有很多有趣的故事,并且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作为佛教艺术的敦煌壁画也是如此,里面描绘的大多是当时社会现实生活或理想愿望的真实反映。 胡同庆进行相关的资料搜集和研究工作有十多年了。作为学者,他经过认真考证发现问题,利用史实的记载和相关图像资料进行核对,最终得出合理的结论。一方面,他尽可能为读者提供形象生动的图像画面;另一方面特别注重图像资料的真伪鉴别,即对于所有图像画面的定名都要做到尽可能准确,绝不人云亦云。另外,对于所有引用的文献史料,也尽可能反复核对其真实性。要做到这些,不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要耐得住寂寞。 胡同庆在研究中不只是考证考古,还不断地进行着现实的观照。他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对照古代人们的一些游戏和娱乐活动,可以看到当代人们的生活困境,为解决现代人的精神焦虑提供了启迪和思考:关注敦煌古代人的生活,是为了使人们的生活更美好。 敦煌之所以享誉全世界,是因为在这些壁画、彩塑以及藏经洞出土文书中蕴含有丰富的内容,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这些文书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法律、哲学、宗教、民族、语言、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可以说是中国中古时期的一部百科全书。这些文书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日常生活。如人们每天都要面对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乃至婚丧嫁娶、生老病死、子女教育、娱乐游戏、生产劳动等等最普通、最平凡的事情,在敦煌壁画和敦煌文献中都有描绘或记载,而这些才是敦煌最精彩之处。 透过敦煌的神秘面纱,认识到敦煌的光芒和神奇都来自她的平凡——来自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日常社会生活。每个人的人生也是如此,平凡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智慧敦煌》以历史的眼光还原了想象中的人世渊源:所有呈现在彼岸世界中的歌舞、服饰、用具、场景,无非是特定年代中的敦煌实际生活的理想化写照而已。诸多在彼岸世界中得以实现的美好愿景,表现的也通常就是敦煌民众规避现实苦难的精神智慧。于是,从起点到终点,敦煌世界及其文明智慧的实质,均离不开具体而实在的此岸世界。 作者精心构建这样一座关于敦煌古代日常生活史的展览馆,当然不是简单地为了满足人们内心深处对异域历史的某种隐秘的“窥视欲”,更不是为了让人们依葫芦画瓢地去学习和效法古代敦煌人的日常生活,而是要更好地启示人们当下的生活现实,确立敦煌智慧的当代价值。就如书中提及珍贵的《食疗本草》残卷时所说的:“关注《食疗本草》残卷,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按照其中所述去吃某种食物来治疗某种疾病,而是应该吸取古人重视食物与人体健康关系的一些思维方式。”换句话说,师古不泥古,尚意不尚法,才是当今人们对待古人智慧的应有姿态。面对敦煌古人具体而细微的原生态生活,只有设身处地理解其“然”的精彩与“所以然”的真意,品味其内在所蕴含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真正深刻体察远古的敦煌智慧,服务当今及未来的人类福祉。 敦煌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追问这个问题时,每个人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敦煌壁画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对今天人们仍有着重要意义的敦煌,其内核乃是古代敦煌人立足此岸世界的具象智慧。这种智慧,过去、现在及将来都毫无疑问地指向对人们所认为的“美好生活”的真实关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