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昆曲:经典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现在是昆曲最好的时候!”然而,不少传统戏曲还在生存线上挣扎。昆曲曾遭遇的困境是传统戏曲所面临的共性问题,而昆曲探索出的“新生道路”,蕴含着值得借鉴和思考的可贵经验。
    昆曲:经典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在苏州昆剧院传习所内上演实景版《牡丹亭——惊梦》。 资料图片
    
    沈丰英扮演的杜丽娘。 资料图片
    穴位:古老艺术现代呈现
    昆曲在校园的广泛传播,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昆曲粉丝——“昆虫”
    10年来,青春版《牡丹亭》校园行演出200多场,直接进场观众超过50万;今年6月,广州大剧院,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上座率达到90%,总票房收入100多万元;7月30日晚,湖南省昆剧团古典剧场,“昆虫”坐得满满当当,共同期待着昆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的首演……“现在真是昆曲最好的时候,观众也好,院团也好,都享受着大好的春光。”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情不自禁地感叹。
    想必不少人都很难想象,因青春版《牡丹亭》火遍大江南北的苏州昆剧院也曾处于“岌岌可危”的境地——蔡少华回忆,10多年前,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对昆曲普遍认同不够,演出少、收入低,创作乏力、人才匮乏……“观众流失、市场冷清、演员青黄不接,状况一点也不比现在许多地方戏的处境好多少。”
    转机出现在青春版《牡丹亭》的横空出世。蔡少华说,这部剧不仅仅是用青年演员去讲一个青春故事,而是希望通过一个区别于传统的版本,用靓丽的青年演员和绚丽的现代舞美,让古老艺术焕发青春。“事实证明,青春版的探索获得了成功。我们发现,在《牡丹亭》校园行的50多万观众中,青年观众占72%。”蔡少华说,这表明年轻人喜欢这种版本的昆曲,何不将探索继续下去,将更多更美的戏展现在大家面前?
    戏以人传,要创排出更多的好戏,缺了人才可不行。对于湖南省昆剧团团长罗艳来讲,拜名师、夺梅花,然后再招新学员培养,是她的人才培养计划。罗艳说,“人才培养的起点一定要足够高,像侯少奎、张洵澎、蔡正仁这些老师,都是昆曲的国宝级人物。他们是得过真传的,一定得请这些大师级的人物来教学生。”上海昆剧院建设起昆曲学馆,中青年演员在名家手把手的指导下,通过3年的系统学习,传承100出折子戏、6台大戏。
    要让戏曲在观赏中活下去,观众的传承不可或缺。现在,只要天气条件允许,每周五晚上,位于苏州昆剧院内的“游园惊梦”昆曲体验馆便人气爆棚,人们在昆曲与园林中尽享优雅时光。而就在舞台后面的厅堂内,观众还可以在昆曲传承体验空间内体验昆曲中的生活方式。蔡少华说,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本来就源自民间,恢复其厅堂演出、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能够实现“活态传承”。
    各院团长一致以为,许多年轻人之所以不热衷戏曲,是因为在成长中接触不够,因此昆曲进校园十分必要。事实上,昆曲在一些校园的广泛传播,的确成功地培养了一批新生代昆曲粉丝——“昆虫”。
    “以昆曲为代表的传统戏曲,不能成为博物馆艺术。”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韩子勇说,艺术最大的特征是共享,传统戏曲必须找准古老艺术在当代社会传承发展的“穴位”,让传统基因和当代审美碰撞出“火花”,否则,就会缺乏长期发展的生命力。
    契机:用好政策出人出戏
    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
    去年7月,国办印发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以下简称《若干政策》),提出从支持戏曲剧本创作、支持戏曲演出、完善戏曲人才培养和保障机制、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等多个方面振兴戏曲艺术、促进戏曲繁荣发展。业内人士欢欣鼓舞,戏曲的春天来了!
    “国家艺术基金成立3年来,各昆曲院团仅有12个项目,总计2121万元,这在18.83亿元的总资助额中占比太小。而‘百戏之祖’的昆曲理应获得更大的支持。”7月30日,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专门召开“昆曲院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专题座谈会”,指导各昆曲院团更好地申报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支持其从创作、演出、人才培养等全方位来解决传承发展中的问题。
    8月1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昆曲俞派传承研习班”也正式在上海昆剧团开班。团长谷好好兴奋地说,“项目打破院团之间的界限,面向全国昆曲院团和俞派特色,希望通过系统性、规范化的培养机制,传戏育人。”
    政策支持下,昆曲的生存环境每天都发生着变化。
    文化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名家传戏——当代昆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共传授71位学生折子戏76出;国家昆曲工程推动和资助全国7个昆剧院团持续举行昆曲进校园公益性、普及性演出,确保每个昆剧院团每年进校园演出不少于20场;中国昆剧艺术节已成功举办六届,推出了一大批优秀剧目和人才……“文化部贯彻落实《若干政策》有关规定,继续开展优秀昆曲传统折子戏录制工作,2015年扶持7个昆剧院团录制完成折子戏100出,‘十三五’期间计划录制300出折子戏,并完成所有昆曲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
    地方层面,苏州不仅颁布了国内唯一针对戏曲保护的地方性法规——《苏州市昆曲保护条例》,还形成了“中国昆剧艺术节和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苏州昆剧传习所、江苏省苏州昆剧院、一批昆曲演出场所”以及“建立中国昆曲研究中心,办好苏州昆曲学校,打造昆曲之乡和活跃曲社活动,做优昆曲电视专场和建立昆曲网站以及昆曲演出传播、海外交流中介机构,制定昆曲保护法规”的网络化系统。
    “近年来,尤其是《若干政策》出台一年来,剧团大大改善了剧目生产环境,新建了集排练、办公展览、培训为一体的昆曲交流中心,剧场里外也做了翻新。”罗艳高兴地说,“参与折子戏录像、名家收徒工程,也有力推动了剧团出人出戏。”
    梗阻:诸多难题亟待破解
    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找到艺术在生活中的意义和时代价值
    在院团自身焕发新生命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600岁昆曲的成长环境正越来越好。然而,也不能忽视昆曲发展还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昆曲演员应当成为大家尊重和羡慕的职业。”蔡少华表示,现在演职人员赢得了社会的追捧,拥有大批粉丝,这种精神上的满足感当然是十分重要的,“然而,由于院团事业单位性质等各方面的原因,我们实在还缺乏物质上的保障和激励。”
    “进校园、进社区等政府购买的惠民演出起到了普及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但若让群众形成‘看戏必须免费’的意识,那对戏剧市场来讲绝对是极大的伤害。”蔡少华说,培养观众买票看戏的习惯是戏曲传承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要是老百姓都嘀咕‘看戏也要花钱吗’,那国家的钱不也算是‘白花了’吗?”蔡少华说,即便是许多公益演出,也应该坚持公益票价,培养观众的消费习惯。
    “剧作兴、昆曲兴,剧作衰、昆曲衰,昆曲在明清衰落根本原因就是昆曲创作的衰落。昆曲是以诗词写故事,现在,很多人要么不懂格律,那就失去了根本;而有格律功底的人,对戏曲编剧又比较生疏,两者没有融合到一起。”北方昆剧院一级编剧王焱表示,若只有演员培养起来,昆曲编剧培养没有跟上步伐,距离“昆曲兴”还是有一定距离。
    罗艳还提到,“由于专业的戏曲人才学历和文化水平常常很难达到人事部门的招聘要求等种种原因,湘昆有近10年未公开招聘。长此下去,将有人才断档的危险。建议国家出台相关规定,给专业院团的人才招聘更大的灵活性。”
    “我以为,我们不能以‘遗产’为荣,而应该充满危机感和使命感——西方的歌剧、芭蕾为什么没有成为遗产?也不能拘泥于‘原汁原味’,最重要的是活在当下,找到艺术在生活中的意义和时代价值。我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昆曲能够成为生活中无所不在的、流行的剧种。”蔡少华说,下一步,苏州昆剧院还会加大力度借助新媒体传播,“经典也能时尚,遗产艺术也能流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