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魂断鳌头》:旧戏重排的双重意义


    
    莆仙戏《魂断鳌头》由著名剧作家郑怀兴于1982年创作完成,同年由福建省仙游县鲤声剧团首演。34年后,该剧复排,并进京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得到专家和观众的一致好评。
    该剧讲述了一个古代爱情悲剧:少女陈玉娥与表兄江南才子王长卿相爱,为了让王赴试上榜,违心嫁与主考官礼部侍郎沈知章。出嫁之际,正是放榜之时,陈玉娥听闻王长卿高中状元,百感交集,吐血数升。王长卿惊悉内情,赶赴陈府,他愿抛弃乌纱帽,与表妹共下阴司结同心。这样一个爱情悲剧,有着观众熟悉的爱情模式:青梅竹马、郎才女貌的一对恋人,却因为外力的阻挠导致恋人间产生误会,“有情人难成眷属”,误会最终虽然解除,但回天无力,“生死两茫茫”。在20世纪80年代初,能够突破“大团圆”的情节窠臼,有意违背观众的期待,创作一个爱情悲剧,实属难得。
    为何30多年过去了,《魂断鳌头》依然耐人寻味?原因在于它能够直面人性的弱点,以悲悯之心加以呈现、剖析。观众从戏剧中寻找的,不仅是好看的故事情节,好听的曲词,精致的舞美,而且是潜在的意义。人类不分古今,都有弱点,并且努力想要克服,剧中人物所面临的问题仍具现实意义。进化、堕落或是保持初心,最终的选择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人物内心刻画是否细腻真实可信,足以打动观众。因此,爱情作为外在的情节主线,固然曲折感人,但该剧的主旨显然不是歌颂爱情的忠贞,而是抨击时弊,叩问人心。陈玉娥之死,究竟是谁之过?她的死,留给亲人的,是巨大的悲痛。特别是王长卿,他能继续心安理得地戴起乌纱帽吗?恐怕不能。而洞房变灵堂,沈知章也不是赢家。
    自隋唐开设科举以来,它本是一种不错的选拔人才的制度,但是因为官场腐败波及科举,导致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当一个朝廷的大厦被腐败之蠹虫蛀空后,“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若是公正选拔,王长卿岂能金榜无名?因此,陈玉娥无疑是官场腐败的牺牲品,她只能以一己之死换取表兄之功名。陈玉娥的行为是否值得?这个答案自在观众心中。剧作家并没有简单地对陈玉娥进行对错的评判,而是对人物的境遇显示出了高度的关切,寄予了深深的理解。
    “老戏”一般指传统剧目,“旧戏”的概念空泛一些,可以涵盖1949年后创作的剧目,它们也往往承载着无数人的文化记忆,有的经由时间的沉淀,逐渐成为经典剧目。因此我们讨论“旧戏重排”,不妨把范围扩大。剧目的优秀与否,与时间的远近无关,若是演出团体只热衷于创演新戏,无疑是极大的文化浪费。何况像《魂断鳌头》这样的故事、人物与思考,在当下的社会文化语境中,丝毫不显得过时,具备了“旧戏重排”的首要意义。对于仙游县鲤声剧团而言,重排该剧则另有一番意义。郑怀兴长期以来创作莆仙戏,迄今原创或改编了《搭渡》《新亭泪》《晋宫寒月》《鸭子丑小传》《戏巫记》《乾佑山天书》《叶李娘》等近20部莆仙戏剧目,大多数由鲤声剧团演出。莆仙戏是中国现存最古老剧种之一,被誉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原名“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始称“莆仙戏”。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排在昆曲、梨园戏之后,位列传统戏剧类第三名。作为传承莆仙戏的主力军——仙游县鲤声剧团,自1952年创建以来,培养造就了陈仁鉴、郑怀兴等全国知名的剧作家和一大批优秀表导演艺术家、戏曲音乐家,在全国剧坛享有盛誉。1982年正值该团兴盛之际,演员阵容中不仅有王国金、郑金苍、陈启星、许秀莺、周如典等一代莆仙戏名角,并且由崭露头角的王少媛——后来成为莆仙戏唯一的“梅花奖”获得者——担任陈玉娥一角的B角。该剧虽未获过国家级大奖,但演出之后,当地观众反响强烈。然而近十多年来,鲤声剧团逐渐衰落,人才断层,经费短缺,演不了大戏、新戏,文化影响力大不如前。2015年鲤声剧团重排此剧,为此请回参与首演的部分老艺人手把手传授,希冀借此机会,培养年轻演员,重振士气,扭转形象。在第六届福建艺术节暨第26届全省戏剧会演中,该剧荣获优秀剧目一等奖及好几个单项奖的佳绩。
    莆仙戏的表演吸收了傀儡戏的特点,古朴典雅,富有独特的韵味。经过一年多的磨合,该剧的整体演出水平提升明显,舞台上,旦角的“蹀步”、生角的“抬步”、净角的“挑步”、丑角的“七步溜”等莆仙戏特有的科介娴熟优美,程式化的形体动作与个性化的人物塑造得以较为完美的融合。特别是林清霞(饰演陈玉娥)、黄永志(饰演王长卿)、张顺(饰演小霞)这三位演员,作为后起之秀,其扮相或清丽或倜傥或俏皮,其唱腔及表演均有可圈可点之处,不由让人对鲤声剧团重新寄予重望。当然旧戏重排,除了对剧本局部情节、曲白的修整之外,还包括舞美、灯光、服装、音乐、造型等环节的重新设计,以适应当代观众的欣赏习惯。如此,方能吸引观众走进剧院,感受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魅力。
    剧种的发展、演员的培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剧目的传承,莆仙戏不仅有许多传统剧目如《目莲救母》《活捉王魁》《蔡伯喈》《琵琶记》等,也有许多新中国成立后的优秀剧目如仙游县鲤声剧团首演的《春草闯堂》《团圆之后》《新亭泪》《鸭子丑小传》等。《春草闯堂》被京剧、越剧、豫剧、评剧等众多剧种移植,“坐轿”片段更是广为人知。在国家重视传统文化、扶持民间文艺的形势下,期待鲤声剧团能借助《魂断鳌头》等一批旧戏的重排,重振昔日辉煌,也让莆仙戏这个古老的剧种为更多的当代观众所熟悉、所认可。
    (作者为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