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国内电影市场经历了从疯狂到平淡的“过山车式起伏”,引发人们对票房天花板的担忧。 一直以来,庞大的人口基数,被视为中国电影不竭的金矿。尤其最近几年,电影院从车水马龙的都市,一路铺展到市井巷陌的县城。崭新的院线吸引来成群的观众,闪烁的银幕变现成耀眼的票房,阵阵“淘金潮”,让电影市场的火热一时无二。 但是,只在硬件上做加法的增量,显然无法夯实中国电影的体量。深耕影片品质、细分观影群体,理所应当成为电影市场发展的新动能。 电影是生活的渐近线。北京电影节上,短短两周展映500余部中外佳作,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大片之外,一些歌剧电影、文艺电影等小众电影受到推崇。其实,背后的逻辑浅显易懂。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走出了以往全家老小、男女老少银幕前扎堆的阶段,进入了受众分明、个性鲜明的分众时代。观影的人群、时间乃至口味都不再唯一,电影市场的风向标也闻风而动。 所以,判断一个电影市场的潜力,不能仅仅只依赖增量。如果商业院线的铺陈、节日档的营销不能为电影市场注入新的动力,那么满足观影群体精细化、分众化的需求,在商业院线之外为观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也能够释放相当大的市场潜力。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电影需要注重品质提升的同时,离丰富也尚远,如此断言票房天花板还为时尚早。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