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舞蹈能真正让人心向善,便是好作品:身体的平等、独立、协作、共融……今年第七届“南锣鼓巷”戏剧节的第一个舞蹈作品就这样登场了。它就是“听歌起舞”的《精彩必将继续》,欧洲著名现代舞作品的北京版本,为什么一定要强调是“北京版”呢?因为这不是移植、复排,也不是“描红”,这个作品的魅力在于它能“在地化”地融入参与者每个人的身心。 首演于15年前的《精彩必将继续》(2001)的神奇在于,舞作将编导的态度、参与者的态度、观众的态度全都勾连起来。现场会播放半个多世纪来风靡世界的流行金曲,从上世纪50年代的热门音乐剧选段《今夜》到代表摇滚灵魂的一系列歌曲,再到可以在头脑中循环自动播放的电影经典名曲《我心永恒》……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播放真的是DJ一张张CD在现场操作完成的。走进剧场时,原本隐匿在幕后的音控台、灯光控台就被放置在台口,极为抢眼。北京版的这位DJ,是一位20岁出头的年轻戏剧人,他也有属于自己的歌曲和舞段——“私人舞者”,而且是整部作品中惟一的独舞。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也不忘偶尔下台调试一下音量的大小。当然,编导贝尔的态度构成了整部作品的结构。贝尔并非是传统意义上的编舞家,他更像是用头脑结构舞蹈的思想家,然后再让各种不同的身体呈现出各自不同的面貌,其中充满了选择与机遇、和谐与冲突、静谧与热烈、戏谑与肃穆……现场观众听到的17首歌曲都有微妙联系,并非随机播放。它们给整个舞作带来了不同的时空语境,有的属于台上的舞者,有的属于台下的观众,有的则将台上台下、前台后台关联起来。 每首歌曲都有一些被强调的歌词,当“舞蹈吧”唱起来时,大家全都原地扭动起来,随后又骤然停止,一场有趣的游戏就这样开始了。给笔者印象颇深的第一个桥段是“我喜欢摇摆”,现场爆发出了此起彼伏的笑声。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摇摆方式,广场舞阿姨甩头发,业余艺术家晃舌头,还有抖胯、抖小腿肚子的,甩衣服、甩裙子、甩手绢的更不在话下。最让我感动的是,轮椅阿姨竟然离开了轮椅,不停地摇椅子。最生动、最本土化、最接地气的一场当属“听耳机,唱心曲”。台上的每个人都戴着耳机入场。此起彼伏地重复高唱着最具代表性的那些副歌,有趣的是,大部分人选的歌都是有关“我”或“我们”的,这是真正在中国大陆传唱度超高的一些流行歌曲。而在黑暗的剧场中安静下来听老歌的感受,整晚出现过不止一次。一首歌曲的戛然而止,或是歌曲之间的静默,恰好呼应了内心转换的节奏,留给自己去放空、抑或去想象。在《寂静之声》的歌声中,有那么几次,DJ干脆将音量拉到最小,真的需要观众静静地体验“寂静”。而在《玫瑰人生》中,舞台上的演员都散去了,场灯一度被柔光点亮,竟然引发着现场观众互相凝视。观众再次被凝视,还来自于台上演员的目光,在《你的每一次呼吸》的歌声中,台上的人并没有任何身体的舞动,只是站成一排,注视着正望着他们的我们。就连一直背对观众的DJ也转过身来了,彻底打破了在演出中看与被看的关系。 “用流行歌曲来编舞”、“舞蹈不关乎美丑”、“不舞之舞”、“静默之声”、“人人皆可舞”、“残健共融舞蹈”、“舞蹈治疗”、“打破编导中心制”、“偶发与即兴”、“观众参与”……这些后现代以来的理念,没有一个是全新的,但是汇聚到同一个作品中,却化合出了剧场魔力。虽然首演当晚网络全程直播了北京版整个演出,但是在剧场体验的当下,人与人近距离地在场、凝视、摇摆、拥抱、交流、哼唱、欢笑、流泪是无法替代的。 这部颇具世界影响力的现代舞作品,编导不是为了标新立异,比如纯粹为了去建构某种新的舞蹈形式;或是去想着要“跳自己的舞”,不要跳“别人的舞”;抑或是进行某种传统风格和当代观念的融合。它的生命力在于编导创作的起点,是基于对“个体”生命呈现本身的凝视与被凝视。近年来,后现代以来的创作理念影响了世界语境下现代舞的“艺术趋势”。现代舞创作不是做化学实验,完全纠结于“东西方成分”的配比。对现代舞而言,既要放下“民族化”的包袱,也要变一变“现代即西方,传统即中国”的东西二分的既有模式。有时,我们真应该回眸一下中国古老的哲思,老庄、禅宗的智慧就直接影响了一些当代艺术理念的生成,中国的艺术家当然也可以拥抱人类共创、共有、共享的不带任何民族性的当代艺术观。 我们有中国的传统文化观的渗透,也有家乡、第二故乡的本土文化滋养,同时又邂逅了国际现代文化。如同“非遗观”引发我们去重视保护传统艺术一样。通过《精彩必将继续》的北京版,我更了解了自己的愿望:既是温暖的中国人,也是平等的“地球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