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建党95周年之际,一部《天涯浴血》在中央台一黄的播出,不但引领观众重新发现了中共领导的海南革命历史,而且形象地揭示出对崇高信仰的追求曾经在海南创造出怎样的人间奇迹,从而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之一。 作为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重要新收获,《天涯浴血》的成功很值得关注。 美丽的海南岛在祖国的历史发展中占有一个独特的而且越来越重要的战略位置,但是,大多数人对海南的历史包括中共领导的革命斗争史却知之甚少。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以来文艺创作对海南的革命史也缺少完整的反映。电影和舞剧《红色娘子军》、电视剧《解放海南岛》都很精彩,但反映的都是局部和片段。这次《天涯浴血》成功的首要一点就是主创团队在透悟历史的基础上迎难而上,以冯白驹为第一主人公,以一大批浴血奋战在海南的共产党人的命运跌宕为中心叙事线,第一次系统地形象地真实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领导海南人民英勇斗争、23年红旗不倒的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进程:从中共琼崖地委到琼崖特委,从讨逆革命军到工农红军、从琼崖红军独立团到独立师、从广东民众抗日14区独立总队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琼崖纵队,从建立陵水县苏维埃政权到建立母瑞山根据地、从建立五指山美合抗日根据地到把红旗插遍天涯海角,从1927年9月耶子寨战斗打响武装起义第一枪到母瑞山突围、从潭口狙击日军到1950年里应外合解放海南全岛,全都用艺术的方式加以生动呈现。正因为是第一次这样拍,又能从全局联系中把握每个局部,把宏大叙事与人生体验熔为一炉,所以全剧以强烈的揭秘感和新鲜感吸引了观众,带着观众走进海南的革命历史,去发现历史的精彩。 在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关系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要求是“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近年来受盲目追求收视率的影响,有些名为重大题材的作品越来越醉心于无边的虚构,甚至在“大事”上也搞随意编造。此时此境,《天涯浴血》的创作者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怀着对历史的敬畏和对艺术的真诚,在坚守大事不虚上对自己提出了更严格要求。比如出场人物不到200个,真名实姓的历史人物竟有100多个。尤其戏份较多的省委、地委、根据地和红军的领导人及骨干几乎全都是真名实姓,对他们的命运轨迹和历史形象的描写经得起与史实的比照,邢小玉、阿梅、邢斌、王德彪等少数几个有戏份的虚构人物,也都有扎实的生活原型作依据。另外,作为次要人物的国民党军政高官也都用真实姓名。这在重大题材创作中是仅见的。同时在剧情安排上,占压倒篇幅的是围绕那些关于海南革命大局的重要历史风云所写的戏剧冲突,包括地委的多次改组、根据地的创建和坚守、23年中数十次的重要战斗,还有1927年“4·22”国民党反动派在海南的大屠杀、几次“左”的错误指示对海南革命造成的危害、李硕勋在海口的被捕与就义、冯白驹谈判中的被捕与营救、黎苗百姓白沙起义后投向共产党,为表现这些真实的历史风云而设计的情节始终占据叙事主轴,包括底层虚构人物的生命体验也都放在这些历史风云的漩涡中加以描写。这样的追求,赋予全剧以少见的历史真实感和还原感。 《天涯浴血》的最为成功之处,是在积极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努力彰显崇高信仰之美。因为孤悬海岛,活动余地小,共产党人的崇高信仰与理想在海南的革命斗争中经受了特别严酷的考验与锻造。观众从剧中看得很清楚:光是在“4·22”事件中就有党员和革命群众500多人被屠杀,紧接着地委特委书记接二连三地牺牲,在长期的革命战争包括抗日战争中,红军指挥员的阵亡密度更是大得惊人,乃至成立不久的娘子军连也伤亡殆尽,是什么力量支撑革命队伍继续战斗下去?在多次与党中央失去联系之后,他们又靠什么能坚持23年红旗不倒?是共产党人以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己任的崇高人生信仰,是冯白驹说的“我们始终相信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的坚定信念。剧中对母瑞山坚守和突围的描写格外令人震撼:在敌军重重包围下,弹尽粮绝,衣不蔽体,冯白驹带领进山的100多名干部战士由于战斗伤亡和病饿致死只剩下25人,他们不仅要经受肉体生命的牺牲,还要付出青春颜值的牺牲,但是没有一个人叫苦,更没有人当逃兵,女兵符大娥冒着中毒丧命之险为大家尝野菜,一些伤员宁愿自己饿死也要把吃的留给战友,这是为什么?因为他们坚信“山不藏人,人藏人”,红军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不可能被割断,崇高理想一定能引领他们突出重围。果然,他们抓住机会成功突围,在创造军事奇迹的同时也彰显出崇高信仰能够战胜一切的巨大力量。对王文明、杨善集、冯平、李硕勋、王文宇、李振亚、徐成章、刘秋菊、李茂松等几十个领导干部和基层指战员英勇牺牲的真实描写,都拍得悲壮而不消沉,拍出了为有牺牲多壮志,用崇高理想之光照亮了全剧,并烛照了当下。 该剧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对与南海革命斗争历程相关的全国形势变化缺少有力的勾勒,在台词的个性化和用主要人物之间的性格碰撞去推动剧情发展方面也做得不到位。但瑕不掩瑜,我衷心祝贺该剧创作和播出的可喜成功。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