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票补”泛滥的后患不可小看


    今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全国各地影院票房收入倏地飙升,但几天之后便急剧下滑。据业内人士透露,此次票房忽热忽冷,与几部新片的供片方和电商斥巨资搞“票补”有关。“票补”较多的几天,票房收入特别高。票补一减少,票房立即大降。于是,“票补”现象的是与非,又一次引起人们的热议。
    近年来电影市场出现的“票补” ,主要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票补” ,是“幽灵场” ,即某些场次其实没有观众看电影,由制片方掏钱包场,这种明目张胆的票房造假至今仍时有发生,须严查严惩。
    第二种“票补” ,是某些影片的票价本来该卖30元以上,如今只卖19 . 9元甚至8 . 8元,借此刺激观众的购票欲,制造爆满热卖的假象,推动影院增加该片的排片量,煽惑不知情的观众跟风从众。超低票价与正常票价产生的差额,由制片方和电商出钱补贴影院。
    卖超低票价的“票补” ,不是空场,有观众,似乎是向顾客让利,多方得益。观众买低价票就能看电影,电影院票房旱涝保收,又无开“幽灵场”的风险。制片方搞“票补”虽然要出点“血” ,但也许可以促销,吃小亏占大便宜。各方都认为有甜头,何乐而不为?于是,卖超低票价的“票补” ,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干,互相攀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我认为,卖超低票价的“票补”若泛滥,也会成灾,制片方、电影院和观众尝到的甜头只是一点眼前利,很快就要自尝苦果。
    卖超低票价的“票补大战”若泛滥,首先遭殃的是制片业。一是因为大量注水的票房已不能真实反映市场需求,会误导制片方的投产决策。二是许多制片方人士认为影片之间的竞争不再是比哪部影片的质量好,比哪部影片的推广策略高明,而是比哪部影片的票价低,即是比哪家制片方有大把钱或会找电商,谁家“票补”资金雄厚,就拥有较大的排片量,有钱就是大爷,多数国产片(尤其是中低成本影片) ,即使制作精良,若无办法搞“票补” ,就没有排片空间,被淘汰出局,劣币驱逐良币,公平吗?制片方若靠打价格战取胜,就无需下工夫提高创作水平和推广能力,只需把心思花在如何搞“票补”就行了,优秀的创作人员无用武之地,军心大乱,国产片的产量和质量只会越来越低,大批的劣质影片怎样搞“票补”也救不活。
    卖超低票价的“票补大战”不论打得如何激烈,电影院和观众似乎都坐收好处,其实不然。
    影院轻易地拿到“票补” ,就会越来越依赖“票补” ,影院之间的竞争从此不用比谁家的经营管理能力强。向来靠真功夫取胜的优秀影院,如没有“票补” ,票房收入可能远不如那些只会拿“票补”坐享其成的影院,劳动积极性大受打击。那些依赖“票补”的影院其实也无好结局,因为有别人主动送钱上门,影院还用动脑筋出大力抓经营管理吗?一个人总是不劳而获,懒惯了,业务能力肯定退化,可谓“温水煮青蛙” ,万一“票补”减少了甚至没有了,这些影院经理和员工在经营管理方面已无竞争力,完全丧失了主动权。观众买惯了超低价票,买正常价格的电影票就嫌贵,不肯买了。到那时,影院就很难维持了。懒惰无能的影院人士如果失业,想再找好职位,难喽!
    “票补” (包括卖超低票价)泛滥成灾,必使中国电影产销的生产力大大萎缩,观众看不到好影片,这不是观众之福。
    商品销售搞打折让利大酬宾,本来未尝不可,但要适度,不能太过分,否则就会变味,性质要起变化,会诱发人的愚昧、贪婪、懒惰、短视等劣根性。
    近年来,电影“票补”已有开始失控的苗头。学坏容易学好难,光靠电影界产销人员和电商的自律、自我调节是不行的,还需要政府主管电影的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除了严查“幽灵场” ,对卖超低票价的“票补”也要严格规范约束,防止失控,同时还要重奖不搞“票补”也卖座的国产片。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我们决不能让贪小利而危害大局的投机取巧之风毁灭中国电影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