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评论 >

电视剧《海棠依旧》笔谈


    海棠无言寄情思
     云 德


     27个春秋的岁月轮替, 中南海西花厅见证了周总理后半生忙碌操劳的身影。斯人长逝,冬去春来,含苞待放的海棠花却依然默默期盼着伟人那和蔼的目光。由张法纯编剧、陈力执导,河北 电影制片厂、八一电影制片厂等联合摄制的电视剧《海棠依旧》在形式上大胆创新,一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宏大叙事的惯例,独具匠心地以西花厅为叙事背景, 借用舞台剧近乎封闭的表达空间将周恩来同志从1949年到1976年的革命行止与辉煌业绩串联起来,让观众在温馨的追忆中重温伟人的风采。该剧是一部难得 的艺术佳作,为丰富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闯出了一条新路,其成功经验至少有三。
    一是从表面上看该剧结构以历史进程为线索,事实上,与时间线同在的还有一条相伴始终的情感线,隐而不见又无时不在的情感线是剧作实际的叙事主 线。编导应对剧作难题挑战的法宝是他们对总理的挚爱,充满深情的叙事是这部珠串式的作品获得成功的最根本奥秘。这首先体现在,编导满怀崇敬之情选取场景、 结构故事。剧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生活和工作片段描绘,都经过了编导海量的筛选,有着慧眼与匠心的情感表达。总理的每一次接人待物,处理的每一件公务,都是 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能够显示总理中枢作用和他为人处世风范的典型性案例。这里的每个环节都不用虚笔,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而是有机地服务于不断丰富着 人物形象的塑造。这些案例尽管相互间并没有多大关联,但由于叙事者的激情参与,将历史事件与个人情怀融成一片,迅速演变成一次直面历史的记忆复苏仪式,进 而使之浑然一体地连缀成一个完整的叙事链条。其次,体现于他们带着深切的缅怀之情追忆总理。珠串式的结构决定了须分讲若干故事,而这里所讲的每一个故事基 本上都不是历史事件的完整还原,是带着对伟人的祭悼和追思之情去重温过往,重在体现总理在这些历史进程中所发挥的举足轻重的独特作用,意在从历史的追忆中 去验证历史与传说的种种真实,而验证的过程无疑成了编、导、演们共同的深情缅怀与凭吊。再次,体现为在深邃的检视中反思历史。从新中国成立初周总理和他的 同事们的意气风发、挥斥方遒的精气神,从百废待举到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从外交领域开疆到新中国走上国际舞台,到后期,身边同事一个个被打倒,一次次汇 报式的检讨,一场场心力交瘁的救急应对,总理的脸色渐渐变得暗淡了,依旧慈祥的笑容变得愈益凝重,尽管身边工作人员的不满早已溢于言表,但总理和大姐一如 既往给予的解释“只是工作需要”,“我们只能尽力去做”。这是艺术的力量,也是我们认定情感线是与时间线如影随形的剧作主线的重要原因。
    二是《海棠依旧》在珠串式的戏剧结构中巧妙地设置了若干条辅线。剧作围绕历史的重大节点以及总理的工作与生活,巧妙地穿插进几条并列的叙事辅 线。比如,在内政方面贯穿始终的人物有邓小平、李富春、李先念、习仲勋、曾山等;外交方面有陈毅、黄镇、耿飚及常怀兄妹等;军事方面有叶剑英、聂荣臻等; 隐蔽战线和公共安全方面有罗瑞卿、罗青长等;统战方面有廖承志、沈钧儒、章士钊等;家庭线上有邓颖超、周同宇一家和八婶母等;还有总理身边工作人员路晋 生、庞先军、瞿大夫等。这些辅线有分有合、似断实连,草蛇灰线、细入无缝,或带入式的为西花厅的故事铺开更加广阔的社会空间,或从不同的侧面展示出总理的 高风亮节、磊落襟怀和雄才大略,或在既定的戏剧框架上为原有结构搭建复合式线索,无论是独立成章,还是相互交叉,抑或是过场式穿插,都有助于构成某种相对 独立的子系统,有机地增强了不同场景和故事间的关联度,让整部作品显得更凝练、更集中、更富有变化。
    三是大量精彩而独到的细节设计为烘托氛围与刻画人物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剧最动人之处在于那些令人过目不忘、耐人寻味的生活化细节。西花厅 回廊工作人员来回奔跑的步履、接踵而至的人流、数部电话此起彼伏的铃声、办公桌堆积成山的案卷以及总理数年匆匆走过却无暇顾及海棠的花开花落,都形象地展 示出这个共和国大管家事无巨细、日理万机的工作状态;国共谈判时的义正辞严、邀请宋庆龄北上的精心布置、开国大典的细节安排、抗美援朝后方供应的艰辛筹 措、万隆会议的纵横捭阖、国计民生及内政外交国防的千头万绪、抗洪抗震的第一现场、“文革”风暴中清醒而又艰难的履职、中美关系破冰时的据理力争、抱病完 成四届人大人事安排和会议议程……无不印证着周总理在党内无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对主席的尊重与维护、对同事和下属的关爱、对荣誉和功劳的谦让,特别是在 “文革”极端复杂的背景下,忍辱负重、苦撑危局,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全力维护全党的团结统一和国家工作的正常运转,尽一切可能减少损失,显示了总 理无与伦比的大局意识、奉献精神和高尚品格;为国庆受阅空军庄严壮行、为沈钧儒擦拭衣服、为出访的宋庆龄买香烟、给邓小平送“安定”、教将军大使吃西餐学 跳舞、为身边工作人员举办婚礼、对震区伤残人员尽量不截肢的嘱托、为泰国小朋友买玩具等,充分表现出总理为人的平易可亲与处事的无微不至;对家属、亲戚和 身边工作人员近乎苛刻的要求,不修故居、万隆减警卫、反复出现的套袖和不时向邓大姐“借钱”,对弟弟隔离、义女受审不过问等等,无不彰显着总理严于律己、 廉洁奉公的无私境界;特别是卫士秘书带着孩子为总理献血,邓颖超在海棠树下、办公桌旁那忧虑、凝重、爱莫能助的神情,面对重病的总理叶剑英、聂荣臻、耿 飚、廖承志等人相继失声痛哭,弟媳和邓大姐用“真不容易”、朱老总用“太不容易了”、毛泽东用“我们让他受累了”来感慨周总理的所作所为……此时此刻,不 用编导去刻意强调,那个“吾将公之天下,使四万万人共得而仆之,必不负所托”的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周恩来形象早已栩栩如生地矗立在 观众面前。
    相得益彰的双重叙事
    吕振侠
    陈力对重大历史题材的叙事策略,确有独到之处。她尊重历史,敬畏历史,却又能在这个前提下,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拍得生动、丰满而又亲切感人。《海棠依旧》保留了电影的风格特色,但她又根据电视剧的结构特征和叙事要求,在整体谋篇布局、叙事手段上狠下了一番功夫。我们如果把电视剧《海棠依旧》比作华丽的铺天云锦,那么,其经便是周总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病逝的“政治叙事”,其纬便是有关他的“家庭及日常生活叙事”,铮铮作响的经,多姿多彩的纬,二者相得益彰而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便织就了这厚重、亮丽的精品佳作。
    首先,历史的真实性成就了《海棠依旧》重大叙事的本质特征。电视剧表现的是大人物、大事件,然而仅凭题材的重大,未必就能稳操胜券。陈力的聪明就在于她没有满足这一点,也没有倾心营构宏大,而是以独特的视觉,有意的“由大化小”。重大事件只是作为背景,在这些事件中的周总理,才是他们着重刻画的对象。而且,导演往往不是把人物放到“轰轰烈烈”的现场,而是把人物拉回到别具特色的西花厅,拉回到主人公为民操劳、呕心沥血的办公桌前。这样,电视剧不被事件的来龙去脉所左右,既突出了人物,也交代清楚了历史,不能不说是导演独具匠心。正是因为《海棠依旧》从大处着眼,细处落墨,艺术地再现了历史的真实,再现了当年的那些人、那些事,才赋予了作品重大深邃的品格和史诗的韵味。
    其次,“家庭叙事”使《海棠依旧》倍加亲切感人。说到陈力的“由大化小”、“细处着墨”,“家庭叙事”更是她的拿手好戏。她擅长于把重大题材还原到生活常态,家庭自然是个理想的场所。剧中,周总理和邓大姐之间没有什么重头戏,只是平平常常的生活接触和简单的交谈,但就是在这平淡之中,流露出的却是相互牵挂的夫妻情和家庭的温暖。除此之外,剧中出场的家庭成员很多。弟弟周同宇、弟媳王世琴,侄子侄女儿周秉德、周重建、周秉和等悉数登场,还有八婶母和养女孙维世。周总理对家人关爱备至,是位慈祥和蔼可亲的一家之长。但有时对家人又严格到不近人情的地步。他视八婶母如亲娘一般,可八婶母让他为孙子找工作却被拒绝了。70年代青年人都向往当兵入伍,秉建、秉和高高兴兴参了军。可没过几天,当国家总理的伯伯硬是让他们脱下军装,回乡下继续当“知青”。还有,同宇要回淮安重修祖屋,总理一听就火了,不仅不让去,还连同有此动议的县委一起狠狠地批了一通:搞这一套,心里还会装着百姓吗?“家庭及日常生活”叙事,尽量把重大的“政治叙事”转化为生活常态,不仅可以避免概念化倾向,展示主人公的另一面,使人物更加丰满,还可以通过生活细节、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时代的风云变幻。在这方面,陈力的《海棠依旧》作出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
    再次,真挚情感融入的点点滴滴使《海棠依旧》感人至深。以情感人是常理,也是陈力多年来的审美理想和孜孜不倦地追求。说来很有意思,她从事导演这些年来,不管是在历史的星空,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以她的真诚、执著和才情,总能捕捉到传神的动情点和闪光点。该剧有一场戏使我久久不能忘怀,那是在“四人帮”横行的年代。会议室的门虚掩着,周总理身边的工作人员先军和小路,焦急地在门口守候。屋内传来蛮横的喝斥声。这是“四人帮”以听汇报为名,实际上是对周总理进行围攻和批判。先军和小路交流了一下目光,个个都是一脸的着急、不安和愤愤不平。他们对总理的敬重、担心,对“四人帮”的不满和憎恶,都流露了出来。这时,周总理的特写镜头出现在画面上,神态平和却也不乏坚毅和不屑,目光淡定却也有焦虑、不安和无奈。谁都能想得到,这时周总理平静的外表下心里一定在倒海翻江。而这时观众的心里也绝对难以平静。这场戏没有一句台词,因其传神、动情,却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周总理和身边的工作人员情同父子,他也像对待家庭成员一样严格要求他们。先军的儿子被推荐上北大,总理说:推荐、保送咱不上,过一年半载恢复高考,咱要靠自己的本事考进来。先军欣然同意,感情上的沟通和交流毫无障碍。至于总理和老帅们的深厚情谊,和民主人士的肝胆相照,那更是处处可见。他给邓小平送“胃药”,陪着陈毅、谭震林挨批斗,一再给毛主席上书保护民主人士和老干部等。这点点滴滴无不彰显着他的真诚、友善和人性的光辉。病中的周恩来,更是牵动着亿万人民群众的心。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就是邪恶势力抢班夺权的障碍。“不管别人怎么打倒你,自己都不能倒!”这是他对元帅们的嘱托,其实也是在说给自己听。他顾全大局,忍辱负重,忘我地工作,就是抱定这样的信念,一直坚持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十里长街送总理”,泪流满面的人群,如泣如诉的哀乐,那是真实的历史画面,也是真实的情感表达。
    最后,我还想起了西花厅的海棠花。海棠被称为花中之仙,它有梨花的圣洁,又有梅花的风骨和神韵。海棠花在剧中反复出现,时而是“小蕾深藏数点红”,时而是“繁花似锦春满院”,时而又是落英缤纷、满院子飘起了海棠花雨。导演是把满院的海棠花作为审美意象,显示着强烈的生命力量和人世间的美好。我想,还不仅如此。它那“爱惜芳心莫经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的君子风范,不也正是周总理伟大人格的象征吗?
    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的复活
    许柏林
    在欣赏电视剧《海棠依旧》的同时,我给周恩来作了两副对联,其一:“操小事兼谋大略,大略之下无小事;掌神机且运妙算,妙算当中有神机。——持小谋大”,言其思想与实践的特点及风格;其二:“轻事重事,重事轻事,轻重间理事;高端低端,低端高端,高低处执端。——辩证事端”,言其“举重若轻”、“举轻若重”的处事之道,不教条、不刻板的辩证思维。当然,就其人格、胸怀、情感、境界、信念等等都可以创作出绝好的对联来,因为周恩来有圣人之心、贤人之品、文人之格、凡人之情、达人之境、友人之谊。
    周恩来,一个手握“大势”与“分寸”的卓越政治家,一个富有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的世人楷模。电视剧《海棠依旧》就以这种“大势”和“分寸”的艺术创造,复活了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该剧再现了周恩来从1949年国共谈判到1976年1月8日病逝期间的生命历程,以毛泽东的领导、周恩来的作为、27年的国际国内大势为三大叙事结构,梳理并勾画了人物与故事的时空,刻画和展现出周恩来在艰难甚至是逼仄的时空中,运筹帷幄,化解危机,为新中国奠基,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感人形象。可贵的是,在三大叙事结构中,主创们实现了艺术的创新,使三股绳拧结在一起,有张有弛地展现了周恩来思想、性格、情感、境界的正面与侧面、内心与背影。同时,以周恩来的人格和精神作为全剧的叙事空间,使得大大小小的历史事件都收录在周恩来的人格与精神之中,同时,周恩来的人格和精神力量又在他的屈伸中、在明暗里始终成为该剧的叙事动力,时而光芒四射,时而幽火烛微,闪现出周恩来独有的人格气度。
    崇高人格与伟大精神的复活,是我观看该剧后审美体验和艺术思索的凝结点。该剧带有真诚而深刻的“历史追索”、“现实提问”和“未来祈盼”。周恩来崇高人格与伟大精神的复活,就在这种真诚与深刻中,其价值和意义也充溢其间。
    《海棠依旧》重新发现周恩来在打造共和国基础、铸造共和国性格中的巨大作用,用心血、用智慧、用情感、用人格、用思想,连同他同时代的积极力量一道建立了新中国的基业。这使得我们重新发现了共和国的历史和共和国的底色:集体的奋斗,众志成城,靠信仰、靠牺牲、靠奋斗,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自我解放,奔向了光明的未来,也是我们重新寻找到共和国的大势和共和国的方向:人民和崛起,富强与正义。该剧对这些意义与蕴涵进行了艺术上的转换与再造,这是艺术家的良心发现和精神担当,更是艺术的精深内涵与高峰攀登。
    编剧张法纯用4年时间打磨剧本,改变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以编年或重大事件为叙事线索,代之以人物性格和精神品质为主导,直入人物内心,展现情感细节,揭开了周恩来的精神境界,是同类题材剧本创作上的重大突破。
    陈力是一位有个性有追求的女性导演。在导演《谁主沉浮》《湘江北去》《周恩来的四个昼夜》《我的父亲母亲》等影视剧的过程中,积淀了浓厚的红色英雄情结。这种情结与她那种大气磅礴、率真担当、注重情感、讲求镜像的艺术特质有机融合,达到了创作对象与创作主体的契合、思想与艺术的契合、题材与风格的契合。正如周恩来和他的战友们铸造了共和国的性格一样,陈力和她的团队铸造了《海棠依旧》的艺术品格。
    周恩来的扮演者孙维民表演持重深沉,形神兼备,惟妙惟肖,艺术地创造和再现了周恩来。孙维民的眼神就像周恩来的心灵窗口,那种无我之我,那种怀柔天下,那种有主性格而多侧面,那种能容忍且持原则的形象表达,托出了周恩来作为“人格北斗”的光芒。
    值得指出的是,该剧富有电影化的品质,镜像信息饱满,在有力叙事的同时,注重场景,注重表演,把控节奏,有主有次,特写富有凝聚力和情感张力,年代质感强烈,剪辑洗练连贯,每一集都像一部较完整的影片。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诗意化的艺术表达
    饶曙光
    电视剧《海棠依旧》另辟蹊径,对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特别是领袖人物形象塑造进行了新的艺术探索,取得了新的重大突破。
    该剧从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和平谈判写起,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系列重大事件艺术化、审美化的叙事,凸显了开国总理周恩来无与伦比的政治智慧、超强的人格魅力以及作为普通人乃至所有人的“伟大的朋友”的方方面面。剧作一方面遵循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大事不虚”的基本历史原则,对新中国成立以来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人物作了散点式的透视,让观众深切地看到了新中国风云变幻、艰苦创业、百折不挠的进程。另一方面,则按照“小事不拘”的审美原则,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并且对准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物关系:除了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等之外,与邓颖超的相濡以沫、与弟弟周同宇一家的关系、与养女孙维世的关系等等,不仅从一个独特的层面、侧面展现出了历史风情、历史画卷,而且更能让观众从周恩来的平凡中见出伟大和崇高。不同以往的重大题材人物传记电视剧,该剧为当代观众打开了一扇通向伟人丰富情感世界的大门,奉献出了一部穿透历史、超越现实的心灵诗篇、感情诗篇。《海棠依旧》在深入周恩来内心世界及其丰富情感的过程中,尊重人物性格和生活本身的辩证法,捕捉到了周恩来的大爱情怀、大爱境界,并给予了审美化的艺术呈现,极大地拓展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各种艺术风格和可能性。可以说,《海棠依旧》对周恩来艺术形象塑造的创新和突破,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领袖人物形象塑造的审美空间,开创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
    事实上,对于人物传记电视剧、尤其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来说,最重要的不是历史人物本身所经历的各种人和事,而是感情和精神经历所蕴藏的一种丰富的人文内涵。艺术创作就是要找到这种感情和精神的支点,透过历史人物所经历的各种人和事所体现出丰富的人性内涵和人文内涵,通过个性化的东西与观众情感有效对接并且形成心灵的感染力。该剧不仅在人物塑造上另辟蹊径,而且也找到了一种散文化透视的艺术方法,并且呈现出了富有魅力和感染力的诗意化艺术风格。陈力导演采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美学原则和方法,该放弃的就大胆舍弃,该渲染的就尽情铺陈,信手拈来,应用自如,各种神来之笔应接不暇。全剧从摄影造型、美术造型、环境设置、音乐音响等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有效实现了诗意化的美学原则和风格,一句句朴实的话语、一个个生动的细节都成为了“传达创作者意念的手段”。
    众所周知,对于人物传记电视剧而言,主要演员选择是否到位和准确,是电视剧成功的一半甚至更多。由于再现的是历史人物,对演员的要求首先必须要有一定程度上的形似。但身体外形上的形似只是必要的前提条件,还不是决定性的力量。决定性的力量是精神气质上的无缝对接以达到艺术创造、艺术呈现上的神似。这包括演员表演的功力,即通过对人物深刻、细致的理解,能出神入化、入木三分地演绎出所扮演人物丰富、复杂的精神世界和情感世界。主演孙维民克服了自己身体外形上的不足,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和方法了解、熟悉历史中的周恩来,做足了各种功课,把作为演员的个人素质、艺术张力努力与人物角色融为一体,实现了形神兼备,成功地在荧屏上塑造了周恩来的艺术形象。
    《海棠依旧》这种散文化透视、诗意化风格的艺术处理、艺术探索是有相当大的艺术风险的。因为电视剧最擅长的是讲故事,最重要的就是讲好故事。如果不能把观众有效地带入到电视剧的叙事情境中,观众就有可能“走神”,编导精心的艺术追求和诉求有可能得不到实现。事实上,陈力导演艺术上大胆探索和创新的背后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笔者曾经到电视剧《海棠依旧》的拍摄现场探班,发现陈力导演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拍摄电影的方法和手段拍摄电视剧,使得《海棠依旧》的镜头语言的运用具有了某种电影化的品质、品格及其艺术魅力。可以说,这种艺术创作态度特别是艺术上的精益求精还是属于凤毛麟角。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