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肃是文艺界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位福星——2016年,追忆他的文字,让我第一次拿到了重庆新闻奖。事实上,采访时他已深度昏迷,所有讯息都来自空政文工团的安排。然而,新闻不是文学游戏,没能亲自对话当事人取得第一手材料,是我永远的遗憾。 李文辉奶奶的到来终于让我释然。81岁的她是阎肃相伴55年的忠诚战友与亲密爱人。我却很意外,这次回重庆,竟是她婚后头一回。复杂年代往事纷纭,一些故事不足为外人道,她全都说了出来。当然,写出来的,只是很小一部分。 聊了三个多小时,还原一段绵延半个多世纪的爱情故事。老太太思维清晰,娓娓道来,很多细节美得像电影。后来我把稿子传给她过目,她有些不好意思:能不能别写他宠我一辈子,好像我爱撒娇似的。你看,多可爱的老太太。 李文辉说,这是阎老走后两年,她第一次对媒体说这么多。这份信任,也是我热爱这份工作的根本。 川剧《江姐》 “多希望能跟老阎一起看啊,他一定也会非常满意,大加赞扬。” 2018年1月11日,山城寒意弥漫,81岁的李文辉走下抵渝的航班,内心百味杂陈。她没想到,第一次回到老伴阎肃的故乡,竟是婚后50多年。 时间飞快,距离剧作家阎肃老人离开,转眼快两年了。 受困于关节炎、股骨头坏死等病痛,李文辉不喜欢长途旅行。但这次重庆之行意义不一般,因为第二天,改编自阎肃同名剧本的新版川剧《江姐》,要在重庆市川剧艺术中心首演。 “这是老阎的故乡,也是江姐故事发生的地方,我应该来看看。”李文辉说,温柔慈祥的声音里有几分哽咽。 川剧《江姐》首演当晚,川剧院近千个座位全满。领衔的是川剧领军人物、“三度梅”艺术家沈铁梅,同台还有孙勇波、胡瑜斌两位梅花奖得主,毫无疑问,这部戏代表着当代川剧的顶级阵容。 高朋满座。不少业内专家都来了,戏迷们更是满怀期待。李文辉静静地坐在剧场中央,思绪澎湃。 “老阎总说川剧好听好看,我却兴趣不大。”对李文辉来说,尽管《江姐》早已烂熟于胸,但生平第一次坐在川剧院看戏依然有些没底,“我知道铁梅很优秀,也很好奇她会怎样去演绎。” 灯光暗下,大幕拉开,朝天门城墙、码头搬运工、炒米糖开水、新华日报……舞台上的元素组成了李文辉熟悉的《江姐》里的场景,也是阎肃魂萦梦牵的老重庆,“这些场面老阎讲过很多遍。”李文辉说,等到铁梅登场亮嗓,她放下心来,“这个江姐,就是她了。” 高亢泼辣的唱腔让她深为震撼,“真是耳目一新,铁梅的处理很新鲜,真不愧是好演员,声音条件没得挑,扮相美得让我意外,人物肯定是立住了,尤其是绣红旗的创意很颠覆,但我是川剧外行,除了真心叫好,别的也说不上来。” 言及此,李文辉叹口气,“多希望能跟老阎一起看啊,他一定也会非常满意,大加赞扬。他总是对一切新鲜事物、美好事物都很喜欢。” 蜜月礼物 他很自信地说:“你放心吧,跟那个不一样。”后来我就成了第一个读到《江姐》的人。 1964年,歌剧《江姐》公演引发轰动,年轻的阎肃一举成名,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此后几十年,李文辉与老伴一起见证了《江姐》红遍大江南北,她也是第一个读到剧本的人。 “1961年《红岩》出版,我们也在那年结婚,起初他在北京,我在锦州,虽然异地,却也甜蜜。”李文辉是医生,热爱文艺,早前恋爱时便跟阎肃鸿雁传书,她从字里行间感受到阎肃飞扬的文采并为之折服,不顾家里反对与他结了连理。 《红岩》问世引发热潮,分居两地的年轻夫妻也买来看。一封封书信里除了嘘寒问暖,还有对作品的读后感,“他看了不止20遍,边看边流泪,很多情节倒背如流。”李文辉说。 “他告诉我,《红岩》讲的正是他的家乡重庆,创作《江姐》的愿望也就此萌生。”起初李文辉还有些质疑,“我说剧本《在烈火中永生》已经很精彩了,你还能怎么创新呢?他很自信地说:‘你放心吧,跟那个不一样。’后来我就成了第一个读到《江姐》的人。” 写作是在锦州完成的。婚后快一年,阎肃总算请到婚假去探望妻子。 “写作准备很充分,但一开始他也不知道怎么下笔,他说,‘我去你那里吧,最安静的地方适合创作,你也给点灵感’。”李文辉原本期待甜甜蜜蜜地度过与丈夫婚后的首次团聚,谁料到,宿舍成了阎肃的创作室。 “我白天去医院上班,他说,你平时不要管我,给我送饭就好,就这样整天关在屋里写作,我中午和晚上下班都打饭回去,吃饭时他就跟我讲写了什么,常常激动得手舞足蹈。” 有了妻子的陪伴,阎肃下笔如有神,假期原本一个月,写到第17天的晚上,初稿已基本完成。“他给我看,我也挺激动的,哪想到他接着就问我,提前写完了提前走行不行?”李文辉苦笑道,“这个人啊真是一根筋,也不怕我不高兴,但那时我们都讲奉献嘛,我理解他是太满意这剧本了,渴望回京第一时间进行创作。我们的蜜月就这样结束了。” 回重庆 这次我提前一天来重庆,就是想看看老阎以前生活过的地方。 1961年结婚,2016年阎肃去世,两人长达55年的婚姻里,李文辉始终被老伴的“憨劲儿”感动着。 “刚开始处对象,我俩一个东北一个北京,交流全靠书信。当时只觉得他文笔很美,幻想着文如其人。等一见面,才发觉反差挺大。他个头矮、相貌平、背不直、衣不鲜,穿着城里人很少穿的线袜子,还把旧军裤套在里面当衬裤。一副憨态可掬的样子!” 谁会想到,文采了得的阎肃却连根黄瓜都不会买,家务全靠李文辉操持。相守一辈子,阎肃处处宠着妻子,遇到分歧都谦让,只有一件事,阎肃一定要坚持按自己的意思办。 “他宁愿苦自己,也要最大程度接济重庆的家人。”李文辉回忆,起初大家日子都很苦,“津贴是5块钱的时候4块钱寄回重庆,后来涨到70块了他就寄回60,再后来90多的时候就给70……我们自己过日子也不宽裕,但也慢慢理解了他对家人的心情。” 年轻时家里困难,忙着工作和带小孩,年纪大了又身体不好,李文辉一直没能跟着阎肃回一趟重庆,这是她永远的遗憾。 “这次我提前一天来重庆,就是想看看老阎以前生活过的地方。”李文辉去了沙坪坝,在南开校友会的帮助下,她找到了很多1949年前后的资料,记录了青年阎肃在解放前后的活动。 她把资料带回酒店,一个人慢慢看到很晚,难以入眠,闭上眼,脑子里都是记忆里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 “说好一辈子牵手的老头子,怎么就丢下我先走了呢?”李文辉流下泪来。 斯人已去,北京某空军干休所那间宅子里,李文辉跟女儿阎茹和一对外孙一起生活。 “老阎的书房还保留着原样,只是前不久放了些他最喜欢的武侠小说进去。”李文辉说,自己每天忙着从各个渠道搜集整理阎肃作品,“陆续找到不少他的手稿,我亲自辨认并录入电脑,虽然眼睛越来越不好了。”但她信念无比坚定,“老阎常说,‘我们家顶梁柱,就是我老伴儿,只有你那么坚强,那么智慧’,他留下的是国家的财富啊,再难我也要全力以赴。” (作者系《重庆日报》记者) 手 记 “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从容伴君行。缘分早注定,心海已相通……记得年年定情夜,香缥缈,月朦胧。” 采访快结束时,李文辉默念出了这首《伴君行》,脸上的神情是无限的追思,亦有几分甜蜜的追忆。 这是2011年金婚纪念日,阎肃对她的告白,也成了李文辉一段最柔软的回忆。 2015年11月,我受空政文工团邀请进京采访阎肃事迹。那几日,北京的天总是灰沉沉的,阎老深度昏迷已久,李文辉守在老伴儿身边陪他最后一程,采访主要通过他的儿子、战友和同事展开。两年快过去了,第一次,李文辉对媒体敞开了心扉。 看得出来,这是一位内心强大的老人,染成黑色的头发纹丝不乱,镜片后的双眼清澈有神,谈话逻辑清晰,声音温柔却有力。一位艺术家要成功不是偶然的,除了天赋、勤奋和刻苦外,往往还得有一位优秀伴侣。 她不是聚光灯下的那个人,但她站在灯光之外的身影一样那么高大,令人肃然起敬。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