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娜:传达中国音乐中的精气神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30 中国艺术报 赵志伟 参加讨论
龚琳娜在讲座现场 几年前,记者采访龚琳娜是在其《忐忑》风风火火声动全国的热潮中,大街小巷流行“啊咿呀咿” ,不绝于耳。如今,当“神曲”的大潮退去,可谓“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岁月的沉淀让龚琳娜在中国民族音乐现代化的道路上有了更多的思索和自觉……初春时节,绿柳如烟,桃花红杏花白,微风荡漾中,这位多年来一直倡导并身体力行探索中国新艺术音乐的著名歌唱家走进她的母校——中国音乐学院,长裙飘飘,红黑映衬,她笑靥如花,以《却上心头》为题,总结和讲解她的歌唱之路及艺术经验,并通过现场的“声音行动” ,与广大师生分享和畅谈中国音乐之美。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传统音乐有宫廷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民间音乐之分。仅民间音乐一项,就有民歌、戏曲、说唱、器乐、歌舞等多个子类别。“通过音乐,可以打破所有的隔膜” ,龚琳娜的讲座从中国音乐和她的歌唱经历谈起。她出生于中国西南边陲的贵州,自小热爱唱歌, 5岁就开始登台亮相,学了很多当地少数民族的歌曲,苗族、侗族、布依族的民歌,张口即来。 “小时候,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说你给唱首歌吧。 ”龚琳娜二话不说就能开心放歌。“性格外向,说唱就唱,说跳就跳,对音乐执着,还具有探索性。 ”中国音乐学院邹文琴教授回忆起当年招生面试龚琳娜时坦言,正是龚琳娜这种活泼开朗的性格打动了她。 “好花红呃,好花红呃,好花生在刺藜蓬呃,好花生在刺藜树呃,哪朵当阳,哪朵红呃。 ”讲座现场,龚琳娜依然说唱就唱,演绎起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来深情款款。“唱民歌,就是唱生活。文人音乐讲究韵味,而民歌更加直接质朴。 ”龚琳娜分析民歌《好花红》的生活背景和艺术特色,指出这首歌应该在夜晚的时候,在大自然里轻轻地吟唱,让歌声悠悠地回荡在山间,“爱,是歌唱艺术源源不断的激情和动力” 。 龚琳娜爱唱歌,也是个有心人。12岁那年,她第一次在电视上看到著名歌唱家彭丽媛在其硕士毕业音乐会上演唱歌剧《白毛女》选曲《恨似高山仇似海》的歌曲后,被感动到落泪了,便萌生了一个想法:什么时候能够到中国音乐学院去学习?后来,当她在文化部春节晚会上看到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一个叫吴碧霞的女孩演唱后,立即去信询问:你是怎么考进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这个学校是什么样子?也许是老天眷顾,远在贵州的龚琳娜居然不久后就收到来自北京的吴碧霞的回信和一份招生简章,告诉她怎么考学。多年后,龚琳娜和吴碧霞双双成为邹文琴的得意门生, “当时才16岁,是个有心人。 ”邹文琴感慨地说,她教龚琳娜前后长达7年时间,而今第一次在公众场合听龚琳娜讲座,“不仅歌唱得好,还非常有思想” 。 龚琳娜的讲座从自身艺术经历讲起,面对师长和广大学子,她娓娓道来。如果仅仅于此,龚琳娜便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龚琳娜,声情并茂的现场互动和劲爆演绎,或许更能体现龚琳娜的本真。站起来、喊嗓、练声、一起唱歌,带动全体进行一场沉浸式的学习和交流,自信中饱含着龚琳娜对音乐赤子般的真情。 “我要在我的唱谈会上带领大家释放天性、如同体会呼吸一般地感受自然的律动,进而融化于每一个音符,我将带领大家用声音去触碰心怀,最终让自己在声音中得到自由。 ”龚琳娜的话铿锵有力。 “声音行动”由龚琳娜在2010年正式发起,此次讲座她也称之为“2016声音行动唱谈会” 。走进中国音乐学院,不单单因为这里是龚琳娜的母校,更是中国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的摇篮。龚琳娜说,“声音行动”旨在倡导打破“千人一声” ,解放每一个演唱者对声音的固化与束缚, “很多歌手都是一样的声音,一样的服装,一样的表情,完全没有自我” 。在龚琳娜看来,当前的中国音乐“千人一首”导致“千人一声” ,她要想方设法去探索、做改变,“西方有自己的音乐教学法,所以能流行全世界,而我们的音乐教学法在哪里?中国音乐的韵味和根在哪里?任何东西都要规范,有规范才能传承下去” 。 龚琳娜认为,中国好声音不是当今电视里那些模仿西方音乐的声音,应该有中国音乐自己的特色。 “采风为啥要唱《绣荷包》 ? ”龚琳娜觉得,韵味是中国艺术的特色,唱歌要让观众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和灵魂,不能丢掉中国的精气神, “要探索中国各种唱法的规律,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而不是一味模仿复制西方体系。 ” 喊嗓,用声音打通不同的共鸣腔,达到开嗓的效果;练声,通过大小调、五声音阶、各种音程的练习,达到声在音里的习惯;唱歌,要积累不同的声音,感受不同的调性,创造奇妙的声音场。“根据不同的歌,练不同的声,打开多种声音的世界,这样唱出来才不会‘千人一声’ 。 ”龚琳娜说,很多音乐都是从模仿而来,比如藏族音乐学羊叫,侗族音乐学蝉鸣,学习民族音乐就是要扎根生活,唱歌就是唱生活,要向生活取经,不要将自己的声音束缚于程式之中,感受韵律、感受当下,用声音去触碰心怀,最终让自己在声音中得到自由。 与此同时,龚琳娜边讲解边示范,从江南小调到陕西秦腔、从黄梅戏到越剧、从京剧到花鼓戏、从广东粤剧到山西民歌,她现场演绎,对比分析,通过一次次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深切地传递和表达出中国音乐艺术之美。 “不会生活,就不会唱歌,没有传承就不能创新。 ”龚琳娜总结自己的歌唱艺术实践后指出,中国音乐气韵贯通,大音希声,自然和谐。近年来,她和热爱中国文化的丈夫老锣共同致力于中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探索,就是力求“不丢灵魂,勿忘初心,把握自己文化的根。 ”他们将《忐忑》 《小河淌水》 《金箍棒》等歌曲统称为“新艺术歌曲” ,龚琳娜笑言,谢谢观众称她的歌是“神曲” 。 从《忐忑》到《金箍棒》,龚琳娜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理解一次次被自己打破和超越,观众也一次次地被“雷”倒。对此,龚琳娜认为,在艺术上,民歌就是要创新,观众才能满意。 “艺术的表达就是出神入化的作品,艺术家是在传统中获取技巧与灵感。 ”龚琳娜以自己的歌曲为例,说《忐忑》讲究的是速度与跨度, 《小河淌水》是将韵味发挥到极致,而《金箍棒》用声音塑造孙悟空的个性,起承转合中,玩味的仍是东方音乐之韵, “中国音乐的创新在于用西方作曲手法的结构,传达中国音乐中的精气神。 ”龚琳娜说。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闫妮,“站在自己的队伍里”
- 下一篇:刘劲:用生命和热爱演好周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