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演员都在忙些啥?
http://www.newdu.com 2024/11/24 11:11:41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6月6日,是著名滑稽艺术家严顺开80大寿。据上海滑稽剧团演员、严顺开学生曹雄在微信上披露,除了他一人在医院陪师傅外,没有人来关心他。消息一经披露,引来网友的关注。当然也听到另一种声音,少人来或许是因为严顺开老师患的是中风,探望的人多了对他身体康复有碍,所以家人也不希望别人去医院打扰,由此引发人情淡漠之说,未免也有些牵强,“只有一人”也是事出有因。但是,我们如果往深里做一番探究的话,也能看到滑稽艺术令人担忧的端倪。 提起正宗的上海地方戏曲,头一号应该是沪剧,沪剧又称之为申曲。沪剧是上海的文化名片,保存沪剧就是保持上海人的文化记忆,保持上海人的语言特征。2005年沪剧申报非遗时,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说,“沪剧证明传统戏曲可以在城市里生长、发展、成熟。”另一个剧种当数独脚戏,又称滑稽戏。 正值第二届上海沪剧艺术节举办之际,一场有关“上海沪剧到底往哪走”的论坛也在举行。相比之下,滑稽戏的舞台显得有点冷清。滑稽戏演员哪里去了?为何现在很少看到滑稽戏的演出,而电视屏幕上却天天晃动着他们的身影?原来,有的滑稽演员当了主持人,有的成为许多节目的固定嘉宾。 滑稽戏在上海有着很深厚的观众基础。我们这一代人是从“杨张笑沈”和“姚周”以及他们的徒弟“双字辈”开始,接触并喜欢上滑稽戏的。滑稽艺术不仅涌现出像 《满园春色》《糊涂爷娘》《三毛学生意》《七十二家房客》等一批优秀剧目,许多剧目还被搬上了大银幕,在人才方面也源源不断地涌现,像“双字辈”以后又出现了以王汝刚、毛猛达、沈荣海等为代表的“小滑稽”和以周立波、胡晴云等为代表的“小小滑稽”。小滑稽和小小滑稽的涌现,使滑稽艺术人才辈出,滑稽舞台百花争妍。 但是,要论影响力,严顺开的地位恐怕无人可及。他主演的电影《阿Q正传》获得瑞士韦维国际喜剧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第六届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他是中国唯一获得“金拐杖奖”的演员。 其实,严顺开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后来是上海人艺院长慧眼识珠,把严顺开“挖”到当时还属于人艺的滑稽剧团。现在,每逢春节,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滑稽戏冲击央视春晚,年年冲击年年未果。其实,上海滑稽界不必为此而悲哀,多年前,严顺开就曾是亮相春晚最多的上海滑稽戏演员,1983年,严顺开在第一届春晚上表演的《阿Q的独白》,首次运用了小品这一新兴的表演形式,后来又在春晚上表演小品《张三其人》《爱父如爱子》。在滑稽舞台,严顺开以其戏剧表演的扎实功底以及注重内心体验,含蓄、细腻、自然的表演,创作和演出了一批新剧,如《阿混新传》等深受观众欢迎的滑稽戏。 上海滑稽戏的现状确实令人担忧,媒体上对上海滑稽戏日渐式微乃至无所作为的现象也不乏批评之声。滑稽戏已是代表上海文化的“非遗项目”,作为最有观众缘的艺术,滑稽戏不该是今天这样的一个状态。看看大银幕上喜剧片大行其道的热闹场面,我总会想到由潘虹和王汝刚等一批滑稽演员联袂主演的影片《股疯》。那时的滑稽戏真的处在一个黄金期。滑稽艺术是最有观众缘的一个剧种,否则电视台也不会争相邀请滑稽演员去上节目了,因为他们有观众缘,可以拉动收视率。但是,这终究不是主业,而是副业,有追求的滑稽艺人,是不应该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不务正业的。 在经济飞速发展、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留住精神“胎气”,在传承基础上更好地创新,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现代社会相互融合?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非遗的保护是动态性的,而不是让其成为博物馆艺术。严顺开80大寿无人贺寿的背后,折射出的问题绝不仅仅是师徒情长,而是滑稽艺术缺乏健康成长的内生动力。我以为,利用严顺开老师80大寿之际,举办与之有关的纪念和演出活动,这不仅是对严顺开对滑稽艺术的贡献的一种肯定,更是对滑稽艺术这一“非遗”项目应该表现出的正确姿态。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李雪健:我想做一颗坚硬的小石子
- 下一篇:陈佩斯:《泰囧》我也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