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70岁李元华享受“第二次青春”


    
    资料图片 东方IC图
    
    歌剧《白毛女》剧照
    李元华,1947年出生于上海,1966年毕业于上海戏曲学校,主攻京剧梅派青衣,师从著名梅派青衣杨婉农、言慧珠、朱传铭。1977年调入中国歌剧舞剧院,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李元华曾出演过多部古装京剧和现代京剧,并主演过歌剧《兄妹开荒》、《白毛女》、《江姐》、《窦娥冤》、《洪湖赤卫队》等。曾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中国青年代表团出访,在法国的世界艺术节上被誉为“东方的夜莺”。
    70岁的李元华比退休前还忙:除了参加各种晚会演出、筹办自己的诗歌演唱会、给音乐学院的学生们讲课,她刚刚出了一张《“诗之歌”李元华演唱专辑》,4张CD中录制了57首歌曲,此外还要为各类机构进行演讲,从幼儿园到社区图书馆。自去年10月她一家被评选为“北京阅读季十大阅读家庭”后,今年李元华又多了一个身份:北京阅读季“阅读+我”巡讲的阅读推广人。
    李元华是通州区推选出的北京阅读季书香家庭代表,因《白毛女》中“喜儿”的形象被一代人所熟知,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为毛主席演唱诗词歌曲,夫妻俩致力于让古籍中的诗词活起来,让中华文化插上翅膀。
    7月21日,李元华在通州区图书馆与上百名读者分享她的阅读和人生故事。“我不是一个满腹经纶、学富五车的学者,我只是一个老演员。”这是她演讲的第一句话。在通州区李元华的家中她告诉记者,“我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可以讲也可以唱,我可以讲阅读体会,也可以讲人生的故事。”言语间,李元华精神奕奕,一如她在演讲时穿着一件橙色立领T恤,边讲边唱,不像一位70岁的“奶奶辈”老人。
    退而不休,老而不朽
    “看!在你面前这个70岁的小老太太,姑娘,想不想美容,想不想保持青春?看看我这张脸,吃得下、睡得好,我想我应该可以现身说法,到现在为止我没有感到病痛,我不是说大话,70岁的人啊,很多人不是腰、腿疼,就是心脏不好,多少都有点病,我真是越活越病少了。”她毫不做作,快言快语,她的书柜上摆着不少书,养生的书籍并不多。
    当然李元华也不是“女铁人”,这几年,她在筹备澳门等地的演出中因为过度劳累,低血压而晕倒,让家人和朋友挂心。“没办法啊,我又要演唱,又要当导演,所有大事小事全部都我一个人来。”李元华神采中头一次透露出疲惫和无奈,告诉记者她10月在水立方的演出“只能尽力了”,“文化艺术确实是需要投入的”。
    “歌唱是个无情的场所,老了就得退休。很多人问我,退休了你怎么还能唱啊?”李元华很骄傲自己的“三不”:“不进医院、不吃营养品、不美容”,睡得好、吃得香、每天练嗓子、哪首歌张嘴就来。“你们年轻人,可能知道有首歌叫《苦乐年华》,‘生活是一团麻,那也是麻绳拧成的花……生活是一条路,怎能没有坑坑洼洼。’”李元华说着就唱了起来,她总结,养生最好的方式是“退而不休,老而不朽”。
    “我今天到海南岛、到庐山去安享晚年也是可以的,可是我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比那样的生活有意义。人要生活而不是活着,生活是每天要去创造财富和新东西的,活着就是行尸走肉。”李元华称,自己到养老院演讲时就说要“槽空心不空”,因为那么多的诗词要学习,她在钻研古诗怎么让今天的人也能懂,并下了不少功夫。
    人生中最重的是情
    “名利都是过眼云烟,家才是重要的。”李元华说,她的丈夫高育发比她年长11岁,艺术功力很深,主演过大小几十部歌剧、话剧,两人因为1978年排演歌剧《十月芙蓉》和《韦拔群》,分别担任男女主角,因扮演一对夫妻而相恋并走进婚姻殿堂。
    “我爱人跟我同行,我们挺志同道合的,这些年我做这些事情他都很支持。他原本是个歌剧演员,后来当导演,其实他的朗诵非常棒。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诗词36首在中央电台全是他一个人朗诵的。”李元华提起老伴儿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人最重要的是情,现在的年轻人找爱情都不是找感情了,而是把自己当成商品明码标价,要车子、房子、美国绿卡,我当年对我丈夫就是纯粹的感情。”李元华边说边摇头,“情感越干净,越有共鸣,现代的年轻人都需要补课。”让李元华摇头的不仅是“坏掉了”的社会价值观,还有大众的音乐审美,“每天都是流行歌手发布专辑,我们想做专辑都没有条件。”
    李元华的抱怨不是空穴来风,她拿起面前刚刚制作完成的专辑说,“我现在想做音乐,但是没钱啊,出专辑都是要自己出钱的,前面我在电视台搞一个专场,交了10万块才开始做。”李元华说自己一直不希望去包装和宣传自己,但却在现实中遭遇困难。
    “我对这张专辑其实不满意,但也没有钱请作曲家重新编曲,这张专辑里有当年给毛主席唱的,也有我后来慢慢积累的。”李元华说,“之前我们那个年代还做得起音乐,现在完全都做不起了。一首歌一个迷笛就要5000块起,录音棚没有几万块录不成一首歌的。”
    常去清华大学听课
    李元华小时候因为寄宿在学校,读了不少图书馆的书,她读得最多的是十八世纪的小说——《基督山恩仇记》、《简·爱》……最喜欢看的是巴尔扎克。李元华在自己的书房一边如数家珍般对记者回忆儿时的阅读经历,一边总结,讲座的时候不能只分享书中的内容,可能在座的读者们没有看过这本小说,理解不了自己想表达的意思,怎么办,那就结合自己的故事讲,“我当年读书读到什么程度呢,半夜里看书睡着了,灯掉在抽屉里,差点一场火灾就发生了,幸亏我突然醒了,不然不堪设想啊。”
    李元华忽地严肃起来,对记者表示担心大众误解自己唱诗歌的初衷。“我学习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是在‘复古’,不是形式上的包装和运作,不是让孩子们穿上古装,摇头晃脑地朗读,拿个竹签、拿把扇子,我们今天的中小学生没必要用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去包装,学习诗词是学那种文字魅力和背后的精神价值。”李元华一字一顿地说。
    尽管年近七十了,李元华为了学习古典文化,常去清华大学听课,这位“小老太太”与大学生们同坐一堂,感慨“我的第二次青春来了”。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