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重拾可被亲近的文学传统

    2018-06-25

    梅光迪在《评提倡新文化者》中曾这样看待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彼等非思想家,乃诡辩家也”;“彼等非创造家,乃模仿家也”;“彼等非学问家,乃功名之士也”;“彼等非教育...

  • 强化民族艺术学主体性——从“梅兰芳表演体系”说起

    2018-06-25

    中华民族戏曲表演艺术历经数百年的创造和积累,极为丰富深邃,它留下大量“谈文论艺”的著述,这些著述缺乏系统、集中的整理研究和理论总结,亟须从事理论工作的后辈通过进一...

  • 汇入“世界文学”的中国文学

    2018-06-25

    将现当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对外输出的一个重点对象来谈论文学与文学传播,固然是符合文化全球化时代特征的,然而,这样的课题往往因过于明确的“走向世界”的目的而囿于对传播...

  • 给中文系新人的一封信

    2018-06-25

    同学你好: 你说你对中文系有些幻灭了。你深怀对文学的向往,伴着点沾沾自喜的创作的雄心走进教室,却被告知,这里仅是学术殿堂,而非作家摇篮。你不喜欢语言学课程,看到解说...

  • 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关于现实主义文学的境遇、发展的思考

    2018-06-25

    困境中的“蝶变” 现实主义曾经是文学中的重大问题,但在今天剧烈的社会转型和多样化的文学中,却似乎被淡化了。文艺学教科书中它的“地盘”越来越小,有的甚至没有;文学评论...

  • 抵近经典作品的精神世界

    2018-06-25

    一般读者对于文学经典,光凭直觉也能欣赏玩味,但是直觉并不一定可靠,修养不足造成误读,不仅在一般读者,就是专家也在所难免。近日,对于杜牧的《山行》诗,就有专家解曰:...

  • 都市脸盲症与审美植物人——有关当下文学城市书写中的雷同倾向

    2018-06-25

    或许每个时代的文学评论者都会遭遇这种尴尬:在狂欢落幕后的场地上,我们站在收拾座椅的环卫工、给道具装车的表演者和花花绿绿的糖纸瓜子壳之间,翘首苦待下一批明星的出现。...

  • 一卷难忘唯此书 ——《创业史》第一部叙事的真善美问题

    2018-06-25

    柳青 一、此情可待成追忆:我的《创业史》阅读记略 《创业史》的确是我在文学上的初爱,自少年时代读过,从此念念不忘,后来多次重读,仍然爱好如初,真可谓“一卷难忘唯此书...

  • 当代小说的“罪感意识”与“救赎书写”

    2018-06-25

    在读完王十月的长篇小说《收脚印的人》之后,我写下《自省的姿态与未竟的救赎——论王十月收脚印的人》一文,认为这部作品对于自身之罪的自剖、自省姿态颇为难得,作品呈现的...

  • 王晴飞:图像时代的话语与文学

    2018-06-25

    主持语: 这组关于“读图时代”和“文学存在”的文章中,陈定家研究员从传统与新生的角度,阐释了文学在图像主导的文化潮流中并未“消亡”;王晴飞博士认为影视媒介的出现并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