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欧阳少师始以文体为对属,又善叙事,不用故事陈言,而文益高,次退之云。”(何文焕辑《历代诗话》)欧阳少师,即欧阳修:“修以风节自持……熙宁四...
常听盛世之说,常观危机之相。作家的天然使命就是用文字记录时代风云,用作品传达精神诉求。剖析一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也就相当于消解历史的重重距离,攫取一条还原现实与本真的...
作为总体命名下的“行业文学”,无论从理论总结还是批评实践上都缺乏高度的自觉和历史的积淀。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各类产业风云激荡、争先恐后,各种文化力量相应浮出历史...
1934年,三十二岁的沈从文因为母亲病危从北平返回湘西。阔别十八年的家乡已经不是他记忆中美好纯粹的样子,湘西是陶渊明笔下《桃花源记》的灵感发源地,是遗世独立、平静祥和的...
谁弄丢了影视的文学性 在IP热、拼投资、比颜值、刷流量、炒话题的当下,影视创作似乎离它应有的模样越来越远。每年播出的1万多集电视剧、公映的300多部电影中,真正有文化内涵、...
近些年,有两本书被界内研究者引用或提及的次数颇多,一本是希利斯·米勒的《文学死了吗?》,一本是玛莎·努斯鲍姆的《诗性正义:文学想象与公共生活》。《文学死了吗?》写于...
优秀的小说往往以讲述人间故事为名,实际创造了另一个世界,使我们通过那个似真似幻的世界,对我们所身处并习以为常的现实人生,获得不同寻常的感悟,得到审美的快乐。优秀的...
一、文化变革:不断演进的历史波段 从中国20世纪历史变迁角度来说,文学批评和批评家的这种转向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单从政权和政治体制的替换而言,短短一百年,就经历了三个朝...
晚清至“五四”时期,中国经历了现代语言的变革大潮,郭勇的《“言文一致”与中国文学观念的现代转型》一书(人民出版社2018年)抓住了这一大潮中“言文一致”的特点,考察了其...
当代文学的“当代性”或者“国际化”问题是当下“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折射,中国在重新进入世界新秩序后必然会在文化想象与构建方面有相应的历史表现。体现在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