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12月,《文汇报·笔会》两次刊登短篇小说征文启事,要求来稿“塑造新长征中的各种艺术形象,包括正反面人物,中间状态的人物,描写他们的生活和命运,表现他们的丰富的内...
我读王安忆是从她的《雨,沙沙沙》开始的。因为我是林斤澜迷。林斤澜在北京西山“云游”,接到《北京文学》编辑部电话,编辑部又开车找他,送篇目,要他为《北京文学》1980年年...
在中国,凡是从事英语研究和翻译者,几乎都知道陆谷孙;读过大学与学过英语的几代中国人,大都用过他参与编写或主编的《新英汉词典》《英汉大词典》以及大学英语教材。身后,...
我认识傅璇琮先生,是从读他的大作《唐代诗人丛考》开始。在这本书里,他考索了部分大历诗人的行踪,同时引出了大历诗风。读着这本书,我心生仰慕,希望能结识傅先生。其时,...
冯其庸先生驾鹤西去了。 2017年1月22日下午,我在办公室刚批阅了一摞文件,下意识地打开微信,突然看到一位书法界的朋友发来冯其庸先生去世的消息,立即心如铅坠、怅然若失。第...
1987年7月,我从学校毕业分配到久已向往的中华书局,怀揣着我的导师吴枫先生的亲笔信,带着不安而又崇仰的心境去拜见傅先生。待人和善、笑容可掬的他,很快就打消了我的窘态和...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海音幼时随父母从台湾迁居北京,曾在位于北京城南的晋江会馆内居住了17年。1948年回到台湾的林海音定居于台北城南,这里曾是台湾文人雅集之所。1960年,居住在...
二O一七年正月初七,我从上海飞赴北京为冯其庸先生守灵,初九参加了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与数百名各界人士一同向冯老作最后的道别。在回上海的航班上,我不禁翻看起电脑里有关冯...
2009年,恰逢上海交通大学要加大人文学院办学力度,聘我为讲席教授,按程序要有几位专家推荐,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傅璇琮先生。 傅先生感到突然,问我:“不做馆长了吗?”我说...
2016年2月23日,米兰斯福尔扎城堡,成千上万的民众自发到场,向他们心中的“教授”“大师”和朋友——翁贝托·艾柯挥别。他的离去,让世界文化界失去了一位伟人。 1980年,48岁的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