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 论《红楼梦》的象征主义

    2017-10-29

    近二十年来,对《红楼梦》各种具体写作手法进行研究的论著并不太少,但是专门从宏观创作方法即“主义”的角度作探讨的却凤毛麟角。而这个问题恰恰是从创作论认识这部伟大小说...

  • 论《红楼梦》中写“石头”的哲理意蕴和艺术功能

    2017-10-29

    《红楼梦》为什么要以《石头记》为“本名”?甲戌本《凡例》说:“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也。”索隐派红学家蔡元培说:“书中序事托为石头所记,故名《石头记》,其实因金陵亦曰石...

  • 《红楼梦》玉意象与文化蕴涵

    2017-10-29

    意象经营原是中国古典诗词所擅用的艺术手段,《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匠心独到地营运诸多文化意象于小说创作中,使之成为全篇叙事中一种极富活力与弹性的结构素。玉,便是作品寄...

  • 悲歌一曲水国吟——《红楼梦》水意象探幽

    2017-10-29

    一 水,是《红楼梦》中蕴涵丰富、在在而有的意象。大观园里,由曲径通幽处穿过石洞,便见“一带清流”从花木深处曲折泻于石隙之下;往北数步.可俯视“清溪泻雪”;它流向潇湘...

  • 梦与醒——三论《红楼梦》的悲剧意识

    2017-10-29

    在《石头记》诸名中,以《红楼梦》之名传播最为广远,也最容易为读者所接受,个中原因之一,是因为此名能画龙点睛地传达出一种蕴含在书中的寻梦、忆梦愁绪。这种“(趁着这)奈...

  • 比较文学新视野的经典重读——读《<红楼梦>的精神分析与比较

    2017-10-29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诉不尽曹雪芹对身后半壁杰作的“痴情”、“无奈”与“希翼”。作品的弦外之音,象外之味,恰如一个失去了谜底的谜,构...

  • 女奴婚恋的悲歌——《红楼梦》婚俗描写初探

    2017-10-29

    鲁讯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红楼梦》“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

  • 变奏曲在大观园的回响 ——《红楼梦》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艺术新探之五

    2017-10-29

    曹雪芹精心构筑的这两个章回,与“元春省亲”、“黛玉葬花”、“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晴雯夭风流”、“芙蓉诔”等脍炙人口之名篇佳构相比,好像够不上《红楼梦》中...

  • 关于《红楼梦辞典》的编写问题

    2017-10-29

    一 自从《红楼梦》新校本出版以后,不少读者和研究者都希望在新校本注释的基础上扩展、加深,搞出一本《红楼梦》的辞典来。单是名称,就有种种建议,有叫《红楼梦学典》的、也...

  • 反常合道 独具妙效——《红楼梦》中反常手法运用技巧

    2017-10-29

    社会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事物发展常是曲折多变的,人的思想性格有时也是反复无常的。基于这种客观存在的复杂性与多变性,作家在创作时,除了主要运用正常的表现手法,正面地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