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角度讲,无论是新体诗还是旧体诗,都使用的是汉语,不论使用哪种体式都可以营造诗意,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塑造诗性。但旧诗的忠实粉丝,对新诗的指摘主要会有这么几种观...
相信许多人一眼便可看出,这个题目源自《南方周末》那个著名的slogan——“在这里,读懂中国”。这是一份足以让中国文学界羡慕嫉妒恨的报纸:在中国,一个知识分子也许并没有读...
今年是中国新诗诞生百年。在一百年的历程中,中国新诗深刻介入了现代中国人的历史与现实,在巨大社会变革中描绘了中国人的生活与情感,塑造了中国人新的审美感觉,凝聚了中国...
“人们忽略了资本和媒体环境形成的诗歌之“伪”和诗歌之“恶”。媒介话语一旦受到追捧成为一种主导性权力,这种媒介就不可能不偏不倚。资本和媒体塑造并规训了这个时代的诗歌...
一 “关于想象性文学的伟大这一问题,我只认可三大标准:审美光芒、认知力量、智慧。随着我们的社会(迟缓地)改变偏见和不公,如今所谓的‘相关性’,不出一个世代,便会被弃...
编者按 如果说“美学”曾作为“启蒙”的职能发挥作用,那么“后极权主义时代”“审美”的可能与意义是什么?在本文中张志杨老师一方面表达了对“美学”一般问题的观点,同样也...
从1917年《新青年》杂志刊出胡适的8首白话诗算起,中国现代新诗到今年已经走过了整整一百年的历程。百年来新诗的历史怎样梳理又怎样评价,在创作手法、思想内涵和传播接受上有...
摘 要: 新媒体时代是日渐碎片化的阅读时代,长篇小说创作不降反升,这当然是耐人寻味的。在这样的场阈中坚持追踪长篇小说创作并及时给予评述,不仅在学术上有助于分清源流,...
主持人: 张 健(本报编辑) 对话人: 谢 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诗评家) 叶延滨(中国作协诗歌委员会主任、诗人) 吴思敬(中国诗歌学会副会长、诗评家) 王家新(中国人民...
■虽然批评文字从表面上看,以冷静客观居多,但纵观那些精彩的文艺批评,无一不是带着批评家的个性色彩,不但文学性荡漾,而且字里行间,看得到批评家的人格和性情 ■文艺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