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黄大慧 《日本政治》导读


    
    本书作者京极纯一是日本当代著名政治学家。1924年出生于京都府。1947年毕业于东京大学法学部政治学科,继而为该校研究生院特别研究生。1954年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副教授。1957年任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研究员,从事政治的数量分析研究。回国后,专事政治意识论、日本政治论,采用计量分析方法考察战后日本政治,开拓了日本政治学的新领域。1965年升任东京大学教养学部教授。1971年转任东京大学法学部教授。1984年从东京大学退休后继任千叶大学教授、东京女子大学校长等职。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日本学士院会员。
    京极纯一因其在日本政治研究领域的杰出学术贡献,先后被授予紫绶褒章(1989年)、勋二等瑞宝章(1998年)、文化功劳者(2001年)等荣誉称号。
    京极纯一著述颇丰。主要著作有《植村正久——其人及思想》(1966年)、《政治意识分析》(1968年)、《现代民主政体与政治学》(1969年)、《文明之礼法一一谚语心景》(1970年)、《日本政治》(1983年)、《日本人与政治》(1986年)、《和风与洋式》(1987年)、《日本人的秩序像——大政治与小政治》(1988年)等。其中特别以《日本政治》一书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该书出版后,很快畅销于日本社会。
    《日本政治》是作者以在东京大学讲授的课程讲义为基础,尝试对日本的政治过程进行系统性说明的成果。本书不仅面向专业的政治学研究者,而且面向广大学生、普通从业人员、记者以及能够进行日语阅读的外国研究者等读者群。作者在本书后记中谈到成书经过时说:一开始是以专业课《政治过程论》的课堂笔记为基础、以大学生作为第一阅读对象的。逐渐地,又将“社会成年人”、“工作族”等作为第二阅读对象,将外国的日本问题研究者作为第三阅读对象。这本书之所以能够畅销,恐怕和广大第二阅读对象的购买有关吧。正如作者所損出盼,这本书对于第二阅读对象而言,不仅描绘出了日本的生活和政治简图,还帮助他们大大开拓了知识视野,是非常有帮助的。或许是因为本书试图从整体上说明不透明且难于理解的日本政治,也可能是因为通过本书能够读懂日本人的行为模式,本书的问世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现代日本社会的某种需求,具有深厚的社会基础。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日本政治》自初版以来,有关它的评论不断涌现,仅专业性的书评就达几十种之多。单凭这一点也能想见本书在日本社会非同凡响之一斑。
    在本书问世之前,日本政治学者发表或出版的有关“日本政治”的论著,受日本公众关注度较低,更有极端者对此类读物不屑一顾。导致这种情形的原因,是日本政治学者们疏于介入现实政治,而更为根本的是他们所依据的理论范式是极为西方式的舶来品。
    其实,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有日本学者注意到了日本政治学研究领域存在的这些问题。著名政治学者蜡山政道认为,日本政治学的贫乏,原因不在于“缺少学术自由”,而在于其自身的姿态和方法。蜡山指出:“期待在西欧发展起来的近代政治学原原本本地在日本得到同样的发展,那是过于单纯的一种想法。而且,将‘政治学’限定于西欧近代政治学,对于日本来说是颇为狭隘的”,“通过翻译和模仿西欧政治学是不可能建立日本政治学的”(蜡山政道:《日本近代政治学的发展》,新泉社,1968年,第276页)著名政治思想史学者丸山真男指出,“以不断追赶欧洲学界的主题和方法来代替从自身的地盘和环境中获取问题,是我国学界一般共有的倾向,从中也蕴涵着学术观念的偏离。集中体现我国学术宿命般弱点的就是政治学”,“政治上的现实如今才在科学批判面前暴露无遗”,“今后也绝不允许政治学者将该学科的不振毫无意义地归结为客观性的制约”(丸山真男:《现代政治的思想与行动》,未来社,1964年,第343页)。概而言之,以蜡山、丸山等为代表的日本政治学者强调,作为日本政治学的新方向,应该拒绝依存于欧美政治学的理论。也就是说,日本政治学要走自立之路。的确,在战后相当长时期内,日本政治学追随欧美政治学的状况,使日本的政治现实无法成为学术研究的对象。
    本书作者也曾经指出:“日本政治实际上有着极其复杂的内容,仅仅套用外来的简单政治理论模型,无论在精神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是行不通的。于是,在这种情况下,日本的‘行为论派’研究者们为了把握纷繁复杂的日本政治并使之简单化,开始对理论模型的发展寄予关心。”(京极纯一:《政治意识分析》,东京大学出版会,第293—294页)或许作者就是以这种研究姿态为出发点,专注本书写作才有了今日这样的研究成果。
    本书作者有着超群的思考能力和广博的知识,在写作本书过程中尽管借鉴了前人的许多研究成果,伹其手法仍然与前人迥然有异。在本书中,作者不是直接翻译、借用欧美的政治学用语和概念,而是更多地使用源于日本历史风土的惯用语、谚语、日常用语等,努力尝试从内部来理解日本政治文化中所特有的价值观(正统性意识、生命的意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世界与秩序相)。
    作者在本书中让读者抱有这样一种期待,即他设计了分析日本政治的一种新的理论范式。概言之,就是日本的价值世界由以神力和妖术信仰为基本素材的“群体价值世界”与“相即价值世界”构成,而日本的秩序相则可区分为内部世界的“和”与外部世界的“竞争战场”。这与从基督教的神圣价值世界发展而来的西方价值世界有着不同的旨趣。作者希望通过这些日本自身的“价值世界”和“秩序相”的特征来阐明日本政治的真相。
    作为以理论范式为依据的“日本政治”论,本书极富启迪之处。从历史层面、结构层面以及作为学术使命的秩序层面,对复杂离奇的政治世界进行剖析,这就是作者所展示的分析方法。尤其是在阐述被行为主义科学(包括心理学)所证实的、作为人类行动的集合体的政治时,作者展现了敏悦的洞察力。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书中对“道德政治”、“数量政治”、“威权政治”和“利益政治”的解读。可以说,现代政治机制通过这四个视角被充分得以解析。
    本书打破了日本政治学界传统上以西方框架为标准分析日本政治的惯例。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言,“日本政治”一方面是地地道道的“西方舶来品”,另一方面又是不折不扣的“日本货”。这也就是本书的特征所在。本书作为政治类书籍能够得以畅销的主要原因恐怕也在于此。在日本,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早已对价值世界和秩序相等问题展开研究,这本身并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但是,将其应用于政治学领域并进行逻辑性整理的,本书作者则是第一人。由此,日本的政治学向前迈进了一步。
    把现实政治当成“语言游戏”的道具或者脱离现实,不管怎样具有学术性也是没有意义的。本书作者充分地认识到了这一点。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本书的目的在于记述和阐释“日本政治”的若干侧面,并非要评论日本政治的现状和指出日本政治的未来。对于那些要在教室里听课、参加考试、取得学分的学生以及完全被动的听众,教师单方面的评论和倡导是不可取的。在此暂且将“是否存在‘不作评论的政治学’”的争论放在一边。作者虽然在本书第三部分中声称“不进行评论”,但实际上却做了非常重要的“评论”。作者的这个重要的论断就是:在日本,自1955年所谓“保守合并”后确立了自民党长期执政的“一党政权体系”。作者认为,由于这个体系的确立,使得日本大选对于整顿政治上的无秩序状态、统合国民的作用逐渐丧失。由此可见,关注现实政治问题是本书的一个特点。作者的这一论断是颇具见地的,但将该体系的确立主要归结于“中选举区制度仅从制度层面来解释这一重要论断,似乎显得有些说服力不足。事实上,自民党的“一党政权体系”并非仅仅依靠制度层面来维护的。该体系也许更需要利用作者在本书中提出的“群体价值世界”和“相即价值世界”理论来加以说明。也就是说,本书作者所揭示的日本“一党政权体系”是有其深层次内容的。
    另外,本书中对于外国人一时难以理解的日本特有的政治现象,作者努力证明其与其他政治文化是存在对应之处和可比性的,即探究其一般化。这是本书的又一个特点。
    本书是一部特色鲜明且极富创造性的政治学著作。它区别于一般政治学著作的一大特点是,通过从各种角度进行认真考虑的体系性来分析日本政治。书中所展示的许多立论、新概念以及对现实日本政治的独到分析,迄今仍是日本其他政治学著作中难以见到的。本书的问世,为日本政治学界分析现代日本政治提供了新的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日本政治学的发展。但是,正因为本书是用与以往政治学“教科书”所不同的理论写成的,所以诚如许多专业书评所评论的那样,本书绝对不是一本内容浅显易懂的著作。就其难度而言,京极纯一的这部作品在日本学界有“当代第一”的称号。作者在这部书中以新奇的方法重新解析日本的政治现象,给人一种独具匠心之感,同时也使其阅读理解起来具有一定的难度。也正因如此,我们在翻译这部著作的过程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为了顺利完成本书的翻译任务,我们査阅和参考了许多相关资料,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心血。然而,限于我们的理解能力和日语水平,相信译文中一定有错讹和词不达意之处。恳请学界同仁和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