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回望迢迢远路


    关键词:唐新运
    我一向认为,对于作家来说,天赋、才华固然难得,但是,比天赋和才华更加难得和重要的是作家的人生经历和阅历。如果有一点底层经历和乡村经历,甚至苦难经历,可能更是值得庆幸。
    这本散文集的作者唐新运就或多或少有上述的一些优势,他出生的地方,是新疆古城奇台县一个有名的村落,这个地方叫北道桥。北道桥的乡亲住民,追根寻源,差不多都来自同一祖居地——甘肃省民勤县,这是个干旱少水、风沙为害、自然条件极为恶劣的穷地方,清朝时称镇番。一代一代的镇番人,在贫瘠的沙土地上看不到活下去的希望,其中的一部分人选择了背井离乡,走上了到远处寻找新家园的艰难之路。西口外的奇台县北道桥就是他们选中的一个地方,这个地方离他们的故乡有数千里之遥,但是水草丰茂,土地深厚而肥沃,是理想的活人和养人之地,可以永远扎根并安身立命的好场所。唐新运对这些勇于开疆拓土的先辈们充满祟敬之情,作为一个镇番人后代的那种难以掩饰的自豪感,时不时地会在他笔下的字里行间闪现。
    唐新运的祖辈和父辈是上世纪60年代所谓三年困难时期,从老家民勤逃荒到北道桥的,走的是当年镇番骆驼客跋山涉水的漫漫长路。唐新运对祖父和父亲走过的迢迢远路耿耿于怀,念念不忘,因为这是他的来处,他的根脉的源头,他的散文里,经常虔诚地提到这个来处,他所有的文字,都像活跃在舞台上的音符,而原乡,就是这舞台最深远最厚重的那道大幕。
    唐新运的笔触,只要涉及祖辈和父辈,就显得爱意浓浓,温情脉脉,他写他们对原乡的远望和思念,写乡愁中的乡愁,让读者动容。更多的,是写他们在再生之地的生活和劳动,写他们对土地、乡邻、屋舍、院落、庄稼、草木、畜禽、四时变化,乡土万物的款款深情,也写他们的希望、失望和叹息。凡是在这个散文集中出现的他的亲人,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样被他写得栩栩如生的,还有那些各具况味的乡村人物,作者对这些乡村人事烂熟于心,呼之欲出,进入到这些乡村人事组成的情境,无异于一次乡土田园的旅行。
    唐新运的这类散文,没有停留在对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的歌颂上,恰巧相反,他的笔触常常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郁和伤感,让敏锐的读者能够感觉到他内心的纤弱、敏感和驳杂,他让他的长辈、亲朋、乡邻、各色人等,都活动在流逝的岁月中,在时间的消磨中经历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欢离合,无论怎样的繁盛昂扬的过程,最终都要归于衰落和消散。死亡如掠过草叶的微风,总是无可抗拒地悄然而至。作者真实地呈现乡村社会盛衰交替的情境,对时代的变迁有清醒的体察,他的北道桥乡村记忆完全属于过去时,那个温情脉脉、田园牧歌式的时代永远不可能再回来了。
    唐新运写了一批有鲜明时代性格的新人,我认为是一大贡献。唐新运的父亲经历过三年困难时期,作者本人从小生活贫寒,他和他那些含辛茹苦的长辈一样,对苦日子有深入骨髓的体验,这样的人,对食品,食物,必有敏感而热烈的反应。这一点经验,可以扩及曾有过“旱码头”之称的古城奇台县。百年前远涉草原流沙千辛万苦赶赴古城的各路商帮、驼客、贩夫、三教九流,各色人等,在创造商业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美食融合的奇迹。奇台人酷爱美食,年年要办美食节,这样的追求幸福生活的好风气,很自然会影响到唐新运的思想和味蕾,所以他写出的“糖洋芋”、“大盘鸡”以及“过油肉”之类的文章,在我看来,真是温馨亲切、芳香四溢。
    给我留下美好印象的好作品,这个集子里还有很多篇,比如《牛圈子》,非亲历者,绝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接地气,通人心,极尽乡情之美,人性之美。
    唐新运是有才华的,文笔流畅,视野开阔,联想十分丰富,而且转换自如,有时甚至有点信马由缰,他还有一点可贵的机智和幽默感,让人读他的作品中时常会发出会心一笑,即使再长的东西,也不觉得枯燥。新疆写散文的人很多,唐新运在众多高手之中,能显现自己的独特风貌,自成一家,实属难得,但是有一点我还是忍不住要说,小唐的文字有时有点收不住,过于铺张和絮叨,我希望这个缺点,在他的下一部作品中能有所纠正。精练也是一种境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