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叩问心灵深处的归属——评李进祥的长篇小说《拯救者》


    虽然大白天靠着窗边的大阳光,阅读回族作家李进祥的长篇小说《拯救者》,浑身还是有些寒冷,甚至有毛骨悚然之感。小说从一辆旅游景区的大巴车被劫持写起,描写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如一心想出人头地的记者、极力想挽救家庭婚姻的妇女、开会中偶遇心上人迅速陷入热恋而难以自拔的大龄剩女、为儿子治病操碎了心却万念俱灰的老人、对世界毫无眷恋的厌世者、拍照聊以排遣孤独寂寞的老人们,特别是为救兄弟一命而劫持一整车游客作为人质的森林警察、形神酷似桃花而被一把大火烧死的桃花源的形象大使桃花姑娘、心灵极度纠结不知怎样去执行狙击命令的狙击手,以及那些跟随新闻直播进行各式各样评论的网友、想遁入空门却难以了却世事的尼姑等。这些人物命运因为一次劫持事件而联系起来,在极端处境中表现出内心中纷繁复杂的一面。一车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有的淡定,有的失控,有的置身事外,有的挺身而出,有的逃之夭夭,有的唯恐天下不乱,有的想借此一朝成名天下闻,但事实上,这些人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拯救自己。
    对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信条的中国文人来说,挽倾厦于将覆,解万民于倒悬,拯百姓于危难,救生灵于涂炭,是孜孜不倦的追求,当现实不尽人意、一腔抱负难以伸展时,就以超脱的胸襟优哉游哉于人世间。这未尝不是对自己心灵的一种拯救。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使命,拯救与逍遥。但与此同时,当普通的百姓在艰难的生存中面临各种艰难的抉择,甚至面对死亡时,如何拯救自己?
    在这个意义上,李进祥一反过去创作的充满地域色彩的系列小说,推出独具匠心的长篇小说《拯救者》,基于当下所处的生活环境,以充满隐喻的桃花源里特定的劫持大巴游客作为人质的极端事件,刻画了桃花源因拆迁悲剧引发的社会乱象,由此连带刻画出芸芸众生的生存图谱,指向人类心灵的归属问题,在接二连三的苦难或者不如意之中,到底怎样才能获得拯救?作为个体的人,能拯救谁?人能否自己拯救自己?
    问题是,在环环相扣的劫持事件中,小说并不囿于叙述令读者欲罢不能的新闻事件,而是将拯救与惩罚并列呈现,拯救的背后是惩罚,不管是现实层面的还是精神层面的,小说中的人物如主人公姬武及其母、狙击手陈先勇、景区总经理万正雄、记者付云、司机魏天亮、回族老人等,都受到了各式各样的惩罚。这些惩罚,有些根本意想不到,但令人痛苦难忍,不知如何是好。这样的惩罚,又会促使每个人思考到底怎么活下去才能活得更好。其实,拯救的出发点就是开始思考怎么更好地活着,无所压抑地活着,坦坦荡荡地活着,避免身体或心灵的惩罚。
    这是一本令人欲罢不能的小说,也是一本令人掩卷深思的小说。“无法拯救别人,也无法拯救自己”,小说结尾,通过旁观者“我”说出了这么两句,足够振聋发聩。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