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作家印象 >

金凤浩:谱写属于时代和人民的旋律


    
    金凤浩近照
    
    上世纪60年代,金凤浩(右二)在和龙乡间采风,记录朝鲜族民歌。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视察。村里的老年舞蹈队,伴着歌曲《红太阳照边疆》翩翩起舞。习总书记驻足欣赏,还说,几十年前自己当村支部书记时,村里广播每天都放这首《红太阳照边疆》,非常熟悉,而今终于来到了歌中所唱“海兰江畔稻花香”的地方。
    《红太阳照边疆》的曲作者、朝鲜族作曲家金凤浩就是和龙人。从上世纪60年代传遍大江南北的《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到改革开放初期涌动着时代气息的《美丽的心灵》、《金梭和银梭》,再到新世纪在长白山脚下回荡的《长鼓敲起来》,半个世纪以来,金凤浩为时代歌唱,为人民歌唱,满含深情地谱写着华彩乐章。
    17年乡村路,扎根火热的社会生活
    “我们心中的红太阳,照得边疆一片红。长白千里歌声嘹亮,海兰江畔红旗飞扬……”今年10月,歌曲《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问世整整50年了。这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既有鲜明的朝鲜族音乐特色,又有着浓厚的时代气息,生动地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朝鲜族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美好新生活的画面。作为这首红色经典的作曲者,金凤浩完成这首“成名作”时,还只是海兰江畔的一位业余创作者,年仅28岁。
    1937年,金凤浩出生在朝鲜北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因为战争,幼年时他便随家人来到中国延边和龙县(今和龙市)安了家。金凤浩天生喜爱音乐。延边解放后,他常到驻和龙部队大院外,入迷地听战士拉手风琴。有位战士问他:“想拉手风琴吗?”“想!”从此,金凤浩成了部队大院的常客,他还买来手风琴教程、各国名曲曲谱,边学边练。20岁那年,金凤浩考入和龙县文工团,走上了梦寐以求的文艺之路。
    在百废待兴的年代,追求文艺的道路极为艰辛。当时,和龙县文工团成员一年有两个月集中劳动,春季插秧,秋季收割,剩下10个月演出。在泥泞的乡间小路上,金凤浩常常背着18公斤重的手风琴奔走三五十里地。白天,他和老乡们一起挑粪、积肥、种地;夜幕降临,就在打谷场上动手装台,献上精彩的演出。卸妆、撤台时,往往已是凌晨一两点。
    没有专门的学习时间,金凤浩就在下乡路上带着书看,还不时作记录,由此完成了乐理知识的学习。这种边劳动、边学习、边演出的生活,金凤浩过了整整17年。与百姓同甘共苦的经历,也为他的音乐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文艺工作者必须深入生活,老老实实地向人民学习,这样才能了解人民,了解社会,创作出好的作品。”金凤浩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教育文艺工作者,要把目光投向人民,要明确认识到艺术到底为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又重提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些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歌唱领袖、歌唱党,抒发延边人民对党的感恩之情
    1964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举行文艺汇演,全州文艺团体1000多人汇聚在州府延吉一比高下。期间,延边州歌舞团团长郑镇玉鼓励大家:“我们延边是老解放区,在毛主席、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过上了好日子。现在,全国有许多地方都推出了歌颂毛主席、共产党的优秀歌曲,而延边的文艺创作不够。在此,我向大家挑战,请大家应战。”这番话,极大地激发了大家的创作热情。
    金凤浩对坐在身边的和龙县文工团团员韩允浩说:“我们应战吧!”一年后,韩允浩拿出自己创作的歌词《红太阳毛主席》,请金凤浩谱曲。
    “我们的延边山山都是宝贝山,肥沃的公社田野丰收了黄金山。这个丰收怎么得来?敬爱的领袖毛主席给我们的。啊,好啊,美丽的延边,我们延边人民纵情歌唱毛主席。”这是一篇用朝鲜语创作的歌词,怎样才能让旋律既新又美,还突出民族特点呢?背上长鼓,抱着伽倻琴,金凤浩一路思索,回到家中。
    夜,总是能激发人的灵感。昏黄的灯光下,金凤浩轻轻拨动伽倻琴弦。“6-5-3-2-1”“6-5-3-2-1”伽倻琴的五弦,缓缓流淌出富有弹性的节奏。弹着弹着,琴弦上跳跃出灵光闪现的旋律:“ ”“对,就是这种感觉!”在接下来的半个小时里,金凤浩谱曲、修改,一气呵成。
    这是一个不眠之夜。金凤浩辗转反侧,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终于挨到天亮,他匆匆跑到单位,把正在食堂吃早饭的韩允浩拉到操场上,声情并茂地唱起《红太阳毛主席》。不料,韩允浩却表情严肃地说:“再唱一遍。”“是不是对我谱的曲子不满意?”金凤浩心中有些发凉。于是,他振作精神又唱了一遍。这时,韩允浩在他肩膀上用力一拍,激动地说:“太好了!”两个年轻人开心的笑声,洒满了深秋清晨的操场。不久,这首歌在延边农民文艺汇演上,由和龙县农民歌手金顺子首唱,并流传开来。
    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后,韩允浩与金凤浩顺势把歌名改成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后来,这首歌的汉语唱词也由他俩和别人集体创作完成。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关怀下,这首歌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传遍全国。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随行的费城交响乐团,作为最早访问新中国并进行演奏的外国乐团,就演奏了《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这一曲目。1975年,在中央举办的庆祝新中国成立26周年招待会上,朝鲜族歌唱家黄仁顺又倾情演唱了这首歌曲。
    在《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问世的第二年,韩允浩、金凤浩又合力创作了歌曲《红太阳照边疆》。这首歌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此前金凤浩与上化生产大队的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生活。
    过去,坐落在图们江边的上化生产大队(今和龙市勇化乡兴化村),山山都是石头,贫穷落后。为了改良土壤,提高庄稼产量,人们就用手把石头一块块刨出来、运出去,最终,石头山变成了良田。为了歌颂上化农民战天斗地的先进事迹,上级要求和龙县文工团创作相关文艺作品。
    “捡石头,捡石头,今天捡,明天捡,这个枯燥的动作怎么用艺术形式表达呢?”金凤浩陷入了思考。突然,他转念一想:“农民捡石头是为了什么?不就是为了丰收吗?而丰收的希望已经实现了。”此时,朴素的唱词喷涌而出:“丰收来了,丰收来了,上化大队的丰收来了。丰收怎么来的?幸福怎么来的?毛主席的教导,上化人民自力更生的结果。”催人奋进的旋律,如影随形。1968年,这首歌由韩允浩重新填词,正式定名为《红太阳照边疆》。后来,这首歌在全国掀起传唱热潮,成为定格那个时代的红色经典。
    “《延边人民热爱毛主席》、《红太阳照边疆》之所以能成为经典,根本上源于各族人民对毛主席、共产党的热爱。解放初期,虽然延边的生活仍很艰苦,但与旧社会比起来,真是天壤之别,延边人民满怀感激之情。”回首半个世纪的沧桑,金凤浩说,“歌曲是时代的号角,有什么样的时代,就有什么样的歌曲。虽然这支曲谱是我偶然创作的,但是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看,必然产生这样的歌曲。”
    颂扬新时代,聚焦改革开放大潮中平凡的人们
    “曙光透进路旁的林荫,铃声打破黎明的寂静。姑娘驾驶清洁车,晨风吹动着你的衣襟……”1980年,著名歌唱家朱逢博演唱的《美丽的心灵》,像一阵清风吹进了中国的大街小巷。在改革开放大潮涌动的春天,这首赞美新一代清洁女工风貌的歌曲,以清新质朴的风格,赢得了全国听众的喜爱。
    《美丽心灵》的词作者,是浙江人陈雪帆。他在晨练时,有感于清洁工人的高尚与可爱,便创作了这首歌词。1979年,在吉林省文联工作的金凤浩收到了浙江省文化厅寄来的一本歌词集,其中就有《美丽的心灵》。虽然与陈雪帆素不相识,可金凤浩也有晨练的习惯,并感怀于清洁工人踏着第一缕阳光,用双手装扮城市的辛劳。他一直想为他们写首歌。现在,机会来了。
    “我觉得这首歌表现的不应该是清洁工人工作的单调,而是要歌颂他们默默奉献的高尚情操。因此,我给这首歌确定了欢快抒情的基调。”金凤浩说。当时,吉林长春只有火车站站前广场有清洁车。为了让歌曲更生动,金凤浩一有空,就到那里观察清洁工驾驶清洁车工作的情景。清脆的车铃声,有规律的齿轮转动声,年轻的清洁工人微笑的脸庞……金凤浩使用两个主要曲调在歌曲中交替出现,并加以变化的手法,使得这些音乐形象更加鲜明,令人难忘。
    《美丽的心灵》唱响之后,有许多乐迷给金凤浩写信,其中,清洁工人的来信最让人动容。有位清洁工人说:“这首歌写得好,提高了我们清洁工人的地位。”还有位清洁工人说:“我们并没有这样美,但我高兴时经常唱它。”1980年,《美丽的心灵》从上千首歌曲中脱颖而出,成为文化部和中国音乐家协会选出的11首“优秀群众歌曲”之一,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洲文化中心收入《亚洲、太平洋地区音乐教材》。
    同一时期,与《美丽的心灵》一起被人们广泛传唱的,还有金凤浩谱曲的《金梭和银梭》。“太阳太阳像一把金梭,月亮月亮像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这首轻快活泼、极富流动感的通俗歌曲,以形象的比喻、动听的旋律,把诗一样的歌词融进歌曲中,劝勉人们珍惜时光、热爱生活,催人奋进。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全国人民争分夺秒,努力弥补“文革”造成的损失。改革开放的号角,更是激发了人们的昂扬斗志。《金梭和银梭》带着春天万物复苏的气息,展现着人们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作为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旋律,《金梭和银梭》不仅成为国庆35周年广场集体舞曲目之一,还入选“中国改革开放30年最受群众喜爱的30首歌”。
    “我创作的是群众歌曲。群众能在生活中传唱这些歌曲,我的创作才是成功的。”金凤浩说,“改革开放后,大家意识到发展社会经济的重要性,把目光投向了平凡的人。这样的变化,文艺创作当然要有所体现。”
    情系长白山,用创新手法歌颂家乡新风貌
    美丽的延边,是金凤浩的家乡。他习惯于每天醒来,听朝鲜族音乐在青山绿水间回荡。可是,由于工作的关系,金凤浩不得不远离故土,先是到了长春,后来调入北京,任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政治部文工团艺术指导、创作员。
    游子情深。走得越远,思乡之情越浓。退休后,金凤浩每年都要回延边走走,小住一段时日。
    “现在的延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拿我们和龙来说,生态还是那么好,人民的生活水平极大提升了,现代朝鲜族特色民居取代了茅草房,还通了高速公路和高铁。”谈起家乡的发展,金凤浩如沐春风。
    2002年,为了庆祝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成立50周年,金凤浩创作了《长鼓敲起来》(李洁思填词)。这首歌曲在保留朝鲜族音乐节奏和音型的基础上,融入现代通俗音乐的元素,同时结合西方歌曲创作技法,使得歌曲既有浓郁的朝鲜族音乐风格、清新的乡土气息,又不乏现代感,形象地勾勒出延边立足传统、蓬勃发展的现代风貌。
    “民族民间音乐要继承,但不能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要发展。怎么发展呢?这就需要创新。音乐创作要兼收并蓄,好的东西可以借鉴,但是不能一味模仿、复制,要拿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创新。”金凤浩说,“这么多年,我的音乐创作始终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美,表达人们喜欢的东西;二是要别致,这就是创新。”
    几十年来,金凤浩谱写了上千首歌曲。如今,站在海兰江畔,聆听风吹稻花的声音,金凤浩心中总会生出层层涟漪:“我是在朝鲜族民间音乐土壤上成长起来的,朝鲜族音乐赋予了我无穷的创作源泉,而我也尽自己所能让朝鲜族音乐有所发展,为更多的人所传唱。能为人民、为时代写出几首好歌,今生无憾。”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