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艺谭 >

莫德格玛:惊艳国际舞台的蒙古族舞蹈家


    
    莫德格玛在表演《盅碗舞》。资料图片
    1956年初夏,14岁的牧民之女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呼和浩特,接受一段“从天而降”的歌舞训练;1962年,周恩来总理的一个电话,将这位初露头角的舞蹈新星从草原带到北京,从此她在中国和世界舞台上频频亮相、大放异彩;1982年,乌兰夫的一席话让这位声名显赫的舞蹈家尝试转型,尽己所学栽育蒙古族舞蹈新苗,30多年来已是桃李满天下……她,就是蒙古族舞蹈家莫德格玛。
    2016年7月,年逾古稀的莫德格玛作为新中国十大舞蹈家之一,登上央视《光荣绽放——十大舞蹈家舞蹈晚会》。老人动容地说:“我是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成长起来的。没有党和国家的关心,就没有我今天的成功!”
    “乌兰夫的‘请进来,派出去’,改变了我的命运”
    虽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莫德格玛对舞稻启蒙恩师一直念念不忘。这位恩师,就是受邀到内蒙古任教的蒙古国功勋演员格·道勒格尔苏荣。
    “她教舞蹈绝对是‘法西斯’作风,却让我终生受益。”莫德格玛说。由于她练习抬腿时总是打颤,格·道勒格尔苏荣就一巴掌拍下来,在她腿上留下鲜明的手印。小姑娘抽泣着,老师却狠狠地说:“哭什么?哭的人不成材!”莫德格玛抹去眼泪,咬紧牙关继续练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后,为了大力培养和选拔人才,时任自治区主席乌兰夫推行了“请进来,派出去”的人才方针。“请进来”,即把北京、上海等地的学者、教授、大学毕业生等请到内蒙古的学校任教;“派出去”,即把内蒙古本地人才选派到发达地区学习进修。
    “当时,我们的老师都很厉害,大多是北京、天津、上海的音乐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包括后来创作了《嘎达梅林交响诗》的辛沪光、《草原晨曲》的作者通福等。”莫德格玛回忆说,“正因为有了这些‘请进来’的高水平老师,才坚定了我学习音乐舞蹈的决心。”
    其实,莫德格玛最初学习舞蹈纯属“误打误撞”。1956年,内蒙古歌舞团到乌兰察布盟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蒙古族小学招考学员,一眼相中了莫德格玛这棵“好苗子”,决定把她带到呼和浩特培养。莫德格玛的父亲却颇为犹豫。莫德格玛便对父亲说:“您别担心!我先去看看,如果不合适,我再坐火车回来。”父亲这才把家里的鸡蛋和羊皮拿去卖了,让女儿带上钱到呼和浩特学习。
    14岁的莫德格玛小心地把钱缝在贴身裤子里,生平第一次坐火车到了呼和浩特,上了内蒙古歌舞团音乐舞蹈戏剧培训班。她和团里的演员同住一个大院,早上起来,到处是练功的人,这让她很不习惯。“这哪里像学校?我还是回家读初中吧。”
    但她刚萌生的回家念头,在观摩团里演出时改变了。《挤奶员舞》的演员用形象的肢体语言,把挤奶动作表现得惟妙惟肖。莫德格玛简直看呆了:“阿妈每天都要挤牛奶,那么平常的生活场景,竟能变成舞蹈在舞台上展示得那么美!”
    那些科班出身、功底深厚的演员,让莫德格玛感受到音乐舞蹈也大有学问。“我赶上了好时代、好政策,乌兰夫的‘请进来,派出去’,改变了我的命运。”莫德格玛感叹道。
    将蒙古族舞蹈带上国际舞台,惊艳世界
    1962年,莫德格玛经过专业训练和舞台实践,舞蹈技艺日臻成熟,很快挑起了内蒙古歌舞团独舞的大梁。一天,她突然接到去北京工作的调令。
    原来,时任中央歌舞团舞蹈编导邢波到内蒙古深入生活时,发现了莫德格玛。回京后,他向周恩来汇报:“莫德格玛的蒙古舞跳得非常地道!”周恩来便打电话给乌兰夫,要求把莫德格玛支援给新成立的东方歌舞团。乌兰夫当即下令,把莫德格玛调到东方歌舞团。
    此前,莫德格玛的舞蹈天分和刻苦钻研早已有目共睹。还在学员班时,她自告奋勇学跳《挤奶员舞》,大家看了都夸赞:“这孩子真灵!”从此,内蒙古歌舞团下乡演出时,总是把这个学员带上。莫德格玛便趁机“偷师学艺”。
    莫德格玛的勤奋也是公认的。她常常天不亮就起来练功。冬天凌晨三四点钟时,天还黑漆漆的,她便蹑手蹑脚摸出寝室,一溜烟儿跑向排练厅。因为排练厅双扇门用铁链锁着,她便从狭窄的门缝中钻进去……
    幸运总是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1960年10月,著名舞蹈编导仁·甘珠尔扎布从北京舞蹈学校专家编导班毕业归来,无意中发现了莫德格玛这个人才,精心为她打造了独舞《盅碗舞》。“《盅碗舞》成就了我,我是与它同步成长起来的。”莫德格玛说。
    1961年,陈毅元帅到内蒙古视察,在剧场观赏内蒙古歌舞团演出时,看到莫德格玛表演的《盅碗舞》,很是惊喜。而后在呼和浩特新城宾馆联欢会上,陈毅再次看到了这个节目。联欢会结束后,意犹未尽的陈毅问乌兰夫:“那个表演《盅碗舞》的小姑娘走了没有?我还想看一下她的表演。”于是,还未卸妆的莫德格玛被叫来,把《盅碗舞》又演了一遍……
    1962年4月,莫德格玛被调到东方歌舞团后,她又把《盅碗舞》带上国际舞台,完美表演惊艳了世界。当年7月,在芬兰赫尔辛基由136个国家参加的第八届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舞蹈比赛中,《盅碗舞》一举获得金奖。1963年12月至1964年7月,莫德格玛随中国艺术团赴法国、意大利、西德、荷兰、瑞士、比利时等国访问演出,被西方媒体称为“蒙古族大美人”。她和中国艺术团的演出“轰动了欧洲,倾倒了巴黎”,最多一次,莫德格玛连续谢幕6次,观众仍然掌声不绝。
    “那时,我们的国事演出和出国访问演出,都是以中国多民族文化形象出现的,特别受外宾欢迎。”莫德格玛说,那时刚组建的东方歌舞团从全国选调了各民族顶尖文艺人才,汇聚了刀美兰(傣族)、崔美善(朝鲜族)、阿依吐拉(维吾尔族)等一大批民族艺术精英。
    “我们时常有机会聆听周总理的教诲,他让我们明白:文艺,对内既能促进各民族团结,对外又能促进中外交往。”莫德格玛深有感触地说,“多民族的文化,是中国最大的‘脸’,是我们最大的文化自信,任何时候都不能忘。”
    著书立说,杏坛传艺,将民族舞蹈发扬光大
    1982年,在庆祝东方歌舞团成立20周年庆典上,已是著名舞蹈家的莫德格玛见到了老领导乌兰夫。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国家副主席的乌兰夫语重心长地对她说:“艺术也是一门学科。你这么好的功夫,要传承下去嘛,要带学徒啊!”
    这番话让莫德格玛顿感责任在肩。恰逢她在内蒙古巡演“莫德格玛独舞专场晚会”,就在东方歌舞团舞蹈演员付新利的帮助下,为家乡歌舞团搞起了晚会和培训演员。后来,在昭乌达盟歌舞团,她又和舞蹈家崔美善一边办晚会一边培训演员。“就这样,我们开展了流动性教学。那时才发现,当地演员做抖肩动作不自然、肩膀僵硬,原来是训练方法不对。”莫德格玛说。
    为了找到合适的教学方法,莫德格玛想到“人体解剖”与肢体语言动律的关系,于是开始死啃《人体解剖学》。经过钻研,她编创了“蒙古舞蹈部位教学法”。
    1985年,莫德格玛从内蒙古伊克昭盟和新疆巴音郭勒蒙古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及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招收了近40名学员,在东方歌舞团开办了“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研究班”,先后举办了两期为期一年的“蒙古舞蹈研究班”,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1986年3月,第一批学员学成要回家了,莫德格玛有一个心愿:想请乌兰夫来看看学员们的表演。请示交上去后,秘书处的回复是:乌兰夫同志生病,不宜出行。心急的她想办法联络到乌兰夫的小儿子,请他帮忙去探探口风。谁知乌兰夫得知此事后,立即坐车直奔东方歌舞团而来。
    看到年已八旬、可亲可敬的乌兰夫抱恙来看望大家,学员们深受鼓舞。乌兰夫高兴地观看了学员们的表演,对莫德格玛说:“他们的技术都学到了,可是神韵不到家。不着急,慢慢来吧。”
    1987年,恰逢内蒙古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乌兰夫见到莫德格玛后,再次提起继续办学传授之事。1988年至1990年,莫德格玛又在东方歌舞团连续办了两期为期两年的“莫德格玛蒙古舞蹈研究班”。毕业后,这些学生大多在内蒙古各大歌舞团挑起大梁,成为弘扬蒙古族舞蹈的中坚力量。
    此后,莫德格玛继续她的舞蹈研究和传艺事业,不仅在国内带学生,2000年还应邀赴新加坡培训辅导喜爱蒙古舞蹈的学生,并与她们同台为新加坡观众演出。2003年,应韩国综合艺术大学邀请,莫德格玛为该校本科生、研究生讲学,并同教授们进行了学术交流。就这样,她先后应邀参加了16次中外高规格的学术研讨会,用蒙古文、汉文出版了6本舞蹈著作。
    当年那个只有小学文化程度、不太会说汉语的蒙古族女孩,如今已是一位76岁的老人,但她仍保持着年轻时练功的劲头儿——每天凌晨三四点钟起床,坚持在电脑前写作两个多小时。一灯荧然,映照出一位舞者优雅而坚定的身影。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