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读书笔记摘抄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10:11:47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课堂的风景与语文的边界》读书笔记摘抄范文,欢迎阅读点评! 在文本研习时,有一样“好东西”要牢牢抓住,这个“好东西”就是文本本身,或者更准确地说是原文。如果我们抓住了原文,就不仅抓住了人文内容(原意),同时也抓住了语言,从而凸显了“语文性”。 2.语文教学思维没有形成的教师进行阅读教学,最喜欢丢开原文,而把文本转化为课件,转化为生动活泼的动画,丰富多彩的图片和悦耳动听的配乐,常常忘记了回归原文的路,到头来教出来的学生自然不会阅读,自然不会热爱文本的语言。语文特级教师黄厚江曾针砭这种现象说:“看影视多了,读课本少了;听录音多了,教师朗读少了;其他活动多了,语言活动少了……什么PPT,什么链接,什么网络阅读……似乎大家都有一手。” 3.朗读可以亲近原文,凸显“语文性”。通过朗读,通过反复的朗读,教师可以走出文字的困扰,探幽发微,深得个中三味,而不会人云亦云,生吞活剥参考资料。通过朗读,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可以沿波讨源,披文入情,大有醍醐灌顶之感,而不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4.语文老师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让学生学会根据语境寻找文本的原意。师生各自的自学环节自然离不开语境,但课堂教学场景更离不开语境。没有了语境这东西,就是通常所说的“架空分析”。 5.学习文本,不能“过度理解”,不能过分强调创新性阅读甚至“误读”。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虽然说过“凡阅读必定有罪”……因为“任何人的阅读http://i1766.com只是一定的知识背景或生活阅历中负载自己主观投射‘看’”,但阿尔都塞本人所祈求的是一种“有道理的罪过”——需要证明它的必然性,以此来捍卫这样的“道理”。 6.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过:“长期以来,我们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就是穷尽力量教好课文、一学期的几个月里,老师拿着教材一课时一课时、一篇一篇地教下去,最终也没有走出课文的‘井’。所以,她提倡课堂教学要有“大容量、高密度”。主张“广度-开放性”。 7.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一定要确保三个意识——原文意识、语境意识、互文意识,落实好三个措施——亲近原文、触摸语境、延展文本。也可以简单地说,阅读教学的本体性评价有三个维度:原文、语境、互文。 8.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课堂表象中感知到“语言的存在”(一种本质性、本体性存在),是一个语文教师成熟的重要标志;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拥有“语言的自觉”,是语文课走向成功的一项最重要的标志。 9.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从这一点来说,人所创造的一切即人文价值,也是存在于语言之中的。 10.美国著名教育家吉姆·特利里斯深有感触地说:“我们过去重视孩子们如何阅读,而忘记了教他们如何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为了使孩子们“自觉自愿地想去阅读”,他还提出了一个十分高明的办法——给学生读书听。关于读书,吉姆·特利里斯指出:“如果你能引导孩子迷上读书,那么你所影响的不仅是自己孩子的未来,而且直接影响着整个下一代孩子的未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