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发秀在绣制作品。 资料图片 李发秀的盘绣作品。 资料图片 土族盘绣是刺绣的一种,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出生于1959年的李发秀,是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一位农民,也是土族盘绣的传承人。 从幼年开始学习盘绣技艺至今,李发秀一直在身体力行地传承着古老的土族盘绣技艺。 按照土族的传统,土族女人有了女儿后,会用十几年的时间手把手地传授女儿盘绣技艺。女儿出嫁时,要在娘家办一场个人绣展,以展示自己的聪明能干。 土族女子几乎人人都会绣活儿,李发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发秀说:“我7岁开始学盘绣,阿妈说姑娘家要不会绣,会被人看不起,我的嫁衣就是我自己绣的。” “盘绣做起来很不容易,绣布也跟别的绣布不一样,要先用浆糊把棉布粘起来,再把布压平,自己想图案、配颜色。为了达到镶色和顺的效果,一种色彩往往要选择若干个色级,如一朵红色石榴花从深到浅要配十多个色级的绣线。”李发秀说。 李发秀的盘绣技艺精湛,她的绣品色彩丰富、图案美观大方兼具民族特色。2008年,她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藏于深闺的土族刺绣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逐渐走向了世界。 1995年,李发秀参加了“中国传统工艺技术女能手操作表演”活动,参会的国内外人员都很欣赏李发秀的刺绣作品,一位叫凯洛的加拿大女士对李发秀的绣品很感兴趣,当场定制了李发秀的绣品。1996年凯洛又来到中国,专门拜访了李发秀,并购买了多件绣品。 李发秀通过与这位外国友人的交流,意识到盘绣绣品不仅是土族人民的挚爱,也深受世界人民的喜爱,这激发了她弘扬和传承土族盘绣的热情。 作为土族盘绣的传承人,李发秀意识到,土族盘绣若想走向世界,就必须在保持民族特色的基础上大胆创新。 李发秀尝试从多角度对土族盘绣进行创新:在图案设计上,融入时代元素和标志性事件,为土族盘绣带来新鲜气息;在品类拓展上,以香包、荷包、挂件等实用性种类为主,同时将盘绣的底料由传统的黑棉布换成织锦缎,使盘绣更美观;在销售方式上,除了顾客上门、电话定制等,李发秀还开设了网店。 2009年,李发秀的盘绣作品在“锦绣中华”中国织绣精品大展中获金奖;2010年,她被授予青海省二级民间工艺师荣誉称号。 如今,已近60岁的李发秀仍然为传承、发展土族盘绣忙碌着。她曾多次被聘为互助土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乡镇土族刺绣培训班”专业教师,她还在家乡丹麻镇松德村定期开设培训班,主要培训年龄在30岁至40岁之间的妇女。 目前,在松德村,依靠盘绣为家庭创收的土族妇女占全村妇女总数的60%,每逢当地集市或周边乡镇举办才艺展示活动时,她们就带上自己的盘绣作品去展示、参赛。 如今的李发秀和自己的土族姐妹们,做做针线,聊聊家常,用她们手中的绣针和彩线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延伸阅读] 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是中国古老的手工技艺之一。在青海省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也有一种独属于土族人民的“盘绣”技艺流传于世。 盘绣是土族刺绣中最主要的绣法,传统的盘绣绣品以黑色纯棉布为底料,以密集的绣法为基调,以大面积繁绣为特色,其图案生动形象、疏密得当、色泽鲜明。最常见的图案有八宝、 云气、 太极图、 孔雀戏牡丹等。 盘绣作品展现出土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博大精美,具有极高的观赏和收藏价值。2006年5月20日,土族盘绣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