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笔记 >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3000字


    《牛棚杂忆》读书笔记与心得感悟3000字
    在接触到这本书之前,“文化大革命”于我而言,其意义并没有比一个符号多出多少,只是在初高中的历史课本中略有涉及,那时的我为应试也曾歪头歪脑地背过一串串什么意义什么错误,只知道这是一个巨大教训,但真正对这一事件内容及经过的了解却微乎其微。
    这本书是季羡林老先生执笔撰写的对十年浩劫的回忆,全书除序言外都以事实为基准,是对于文化大革命阶段少有的纪实性文稿。关于写这本书的原因,季老说因为太多的人选择了沉默,并且可怕的是“我发现十年浩劫过去还不到二十年,人们已经快要把它完全遗忘了”。“我恐惧,我怕这些千载难逢的经验一旦泯灭,以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在悲哀、孤独、恐惧之余,季老先生把这场灾难的经过如实写了出来,希望能够成为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的一面镜子。“这篇文章是用血和泪换来的,我写的不是小说”,他郑重地写道。
    我本以为由于这本书历史背景和纪实性,它必定十分晦涩难懂,然而打开书之后我便被笔者轻快、幽默、又时不时自我调侃的笔调所吸引,就像是在听邻家的老爷爷讲故事一样,读来十分清明易懂,也不会感到无趣。
    “全国范围内已经涌起了一场阶级斗争的狂风暴雨,这一场风暴的中心是北京,而北京的中心是北京大学”。“据我的观察,这一阶段斗争的矛头是指向所谓“走资派”的,什么是“走资派”呢?上至中央政府,下至一个小小的科室,只要有一个“头头”,他就必然是“走资派”。于是走资派无所不在,滔滔者天下皆是矣。”几句话作者便为我们明晰了这场浩劫中饱受迫害的那一群体,而“于是走资派无所不在,滔滔者天下皆是矣”则表现了这场运动范围之广,受迫害人数之多,又表明这场浩劫的指向及针对性实在是极尽荒唐的。缺少派性的作者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可能要遭受的一切,在观察别人烧毁信件时只是觉得自己虽然不少毛病,但是实在是扣不上“反革命”的帽子的,在身边的总支书记被抓走批斗之后才有了危机感。
    
    笔者和另一位总支书记按照规定都是被整的对象,而“我们这两位走资派‘难得糊涂’,”,一点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悬崖边上,“而想要推人的人在此刻还恭敬地围绕在身边,活像一只哈巴狗。”这两位“走资派”都身为人师,可之后的“评审”及迫害都不是由真正的敌人或仇人展开的,很多是自己的下级,而更感到痛心的便是被自己曾经的学生构陷。看到自己的学生变得面目狰狞、失去自我,还有什么比这更令曾与他们朝夕相处的老师们心碎呢?
    关于当时的“牛棚”生活,季老描述其中有许多“革命小将”的创造发明,他们对牛棚的管理措施,还有制造的恐怖气氛,同佛教的地狱比较起来,远远超过凝聚了中印两国人民智慧的地狱原版,超过了折磨人肉体的牛头马面、刀山油锅,是“斗私批修”“狠斗活思想”等触及人精神和灵魂的措施。“我们住在里面的人,都让神经紧张到最高限度,处处有荆棘坑坎,时时有横祸飞来”。这种生活对门里面的作者来说,是绝对空前的。对外面的我们来说,是无法想象的。
    “院外小土山上,在薄暗中,人影晃动。我低头斜眼一瞥,知道是‘自由人’在欣赏院内那难得的景观,宛如英国白金汉宫广场上欣赏御林军换岗的盛况。”在那样的日子里,牛棚里面的人日日夜夜、时时刻刻,无不需要吊着十二万分的小心,风声鹤唳,草木皆兵。而依据作者的描写,侥幸地站在牛棚外面的人,对里面的人的遭遇并没有同情;不仅不寄予同情,反而在他们最饱受痛苦之时添上不屑与嘲讽。
    “发言历数被批斗者的罪状,几乎是百分百的造谣污蔑,最后一定要上纲上线到惊人的程度:反党,反社会主义,反伟大领袖。反正他说什么都是真理,说什么都是法律。革命群众手里的帽子一大摞,愿意给‘犯人’戴什么就戴什么,还要问‘犯人’承不承认,稍一迟疑,立即拳打脚踢,必至‘犯人’鼻青脸肿而后已。”这个时期里整个社会和时代都是完全颠覆的,牛棚www.i1766.com里的人经历着灵魂逼迫与强行改造,周围外面的人也在风雨飘摇之中丧失了辨别是非的能力,麻木地追求所谓的统治权。而他们拿到手中的“统治权”,不过是满足自己的残忍欲望、毫无底线地残害手足同胞,还对他们进行构陷污蔑的权力罢了。
    作者前期一直怀着自己没有“辫子”的侥幸心理,当抄家之众到来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错了,“人道主义”早被歪曲而不复存在。“过去师生,今朝敌我。我知道,我们的性命就掌握在他们手中。当时打死人是可以不受法律制裁的。他们的木棒中,他们的长矛中,就出法律。”心爱的书籍被毁,同时连此时的自己都如别人手指一动就会化为齑粉的蝼蚁。作者不禁发出了“我不知道,我们是置身于人的世界,还是鬼的世界,抑或是牲畜的世界”的哀叹和“我的出路在什么地方呢”的无奈之问。
    在这场浩劫里,有人发了疯,有人“自绝于人民”。作者也曾想过“自绝于人民”,但是快要作出决定的时候经历了一次批斗,一次血的洗礼,让作者发现原来批斗是可以忍受住的。“还是活下去吧!”于是作者决心活下去,准备迎接更残酷更激烈的批斗。后来又经历了劳改,亲手建成“牛棚”,又“被”住进牛棚、转移、到作者感受上的“半解放”直到“完全解放”,然而就算是所谓的“完全解放”之时还背着留党察看两年的处分,终于“恢复组织生活”,可难道曾受的诬陷与折磨就这样不了了之了吗?
    “文化大革命”结束十六七年以来,作者反思,这场浩劫既无“文化”也无“革命”,是一场不折不扣货真价实的“十年浩劫”。所谓的革命纲领、政治路线,反映到所开展的一系列活动上的唯一表现就是“折磨人”。在这一场空前绝后的浩劫中,我们人民在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所受的损失巨大,知识分子尤甚。损失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典籍,损失了许多有识之士,损失了发展社会的十年良机甚至可以说让已有的经济发展倒退将近30年。这是一个总结教训的千载难逢的好机会,然而结果是只吸取了一点但还不够。而且文化大革命并没有过去,紧接着的政治活动依然让作者感到紧张与恐惧,众多的受害者们也愤懑未舒。
    作者实事求是地阐述了前前后后的历史事实,虽然提到一些人物对自己的伤害,但后来完全具有报复能力的作者并没有心存报复,因为历史潮流中的人的思想是很容易被左右的。在一开始的叙述中作者也丝毫没有掩饰自己也曾被扰乱认知做出了错误判断以及自己的错误认识。对伤害自己的人,作者选择了宽容。甚至对于伤害自己的国家,作者也没有选择怀恨而是选择了原谅。他选择向前看,保存了自己的爱国之心,同时没有“自绝于人民”,从而让自己有机会在文化大革命之后创造更多的几百万字译著。
    在人群中逆行,在黑暗中始终擦明自己的心灯,需要多么强大的内心。他以近乎调侃又无比虔诚的笔调,写下这“血与泪铸就的文章”。他要的不是同情与理解,他将自己的思想之声寄予纸笔,将自己的伤疤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世人眼前,是想让世人铭记,让世人以此为鉴。他将自己的痛苦展现出来,希望这个民族不要漠然对待与遗忘历史,不要再给历史留下会有伤痛的记忆。
    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他在这数页书上也很多次表达了自己的愿望,短小而可令青年人们警醒并以史为鉴:
    “这一场浩劫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我希望它也绝后。”
    如此理性,如此坦荡,如此虔诚。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