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影评不撒谎》:无预设立场 有稳定态度
文/梅子笑 进入电视圈时间很短,最早对李星文这个名字有深刻印象,是阅读了一本《中国电视剧简史<黄金档——温暖中国人心灵的40部电视剧>》。这部作品区别于教科书式的正统与刻板,作者对30多年的中国电视剧发展史烂熟于胸,各种逸闻趣事信手拈来,以40部作品串联起了形象的中国电视剧简史。 就此才知道,他对影视颇有研究,尤其是电视剧,是“媒体第一剧评人”。2013年,他的新作《我的影评不撒谎》集结了他自2007年到2012年的影视评论精华。与此前的《中国电视剧简史》娓娓道来不同,《我的影评不撒谎》有明确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有专家形容当下存在三种话语体系,行政话语体系、知识分子话语体系及民间流行话语体系,《我的影评不撒谎》区别于官方专家的规范和刻板,也区别于网上即兴感性的观后感或注重小情小调和逸闻趣事的评论,有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文字轻便灵动不乏趣味性,却有着独立、谨慎和自觉的文化反思。 这与微博上的李星文是相通的。在流行话语体系畅通无阻的当下,影视评论乃至整个文艺批评界,益发立场含混、声音清浅、言不达意;大量知识分子在商业和文化自觉中左右摇移,两头讨好。一方面对媚俗乃至低俗文化占领市场高唱赞歌,一方面又急急如律令般呼吁精神和价值的向上。但无论是微博上只言片语,还是形成长文的影视评论,李星文的评论很少看到判断标准上的“左右互搏”——所有的评论,没有预设立场,却有统一的判断标准:赞美情怀,批评媚俗。 唐诗过后是宋词。当代,最主流的文化消费毫无疑问是影视。因为数据的客观性,收视率和票房理直气壮地成为评价影视的唯一通行标准,并由此主导着13亿人文化消费的方向。实际上,数据只是一种评价维度,收视率和票房只能评估影视的商品含金量,却无法衡量影视剧中的文化含金量——影视评论,是另一种评价维度,在商业化泡沫之外,提供影视剧的文化含量、行业引导性及与现实的呼应度。 《我的影评不撒谎》为5年来的影视提供了文化维度层面的评价。在这部影评集中,有影评、剧评、时评,全部与当下流行的影视作品、文化和事件相关。有对作品本身的点评,《<赛德克-巴莱>:拒绝公式化的抗日史》、《<圣天门口>:诗意重述中国革命》、《新版<三国>:超越尊贬,戏剧为王》、《<锦衣卫>:武侠包装的翻案文章》、《<红娘子>:传奇本色,劝世情怀》,文字轻便灵动、行云流水,评论一针见血、直指要害。也有对大众流行文化的反思,《<十月围城>:背叛港片经典价值观》、《<搜索>:对媒体偏见和庸众杀人的反思》,这些评论跳脱作品之外,与现实流行文化形成呼应,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价值倾向。也有如《电影观众的口味正在发生变化》、《“大片萎靡、小片给力”的时代》这样的行业性的思考、对文艺评价标准的评价,同样带着知识分子独立的文化焦虑感。 相对于多数评论在市场和文化中“两头讨好”,《我的影评不撒谎》保持了知识分子的旁观者身份和独立自觉的反思,在嘈杂声中频率稳定、声音清亮,尤为可贵。
《我的影评不撒谎》
当商业操纵一切的时候,那些真正的影评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我们究竟需要怎样的影评? 真诚远胜过费尽心机的造作。李星文为我们奉上了五十余部影片的诚意点评,将他观影时的真实体悟转赠给我们。本书共七辑,前四辑为影评。作者对近年来上映的好片和烂片进行了精彩阐释和深度剖析,或盛赞,或批评,都不掩机锋,入木三分。后三辑为人物评论、时评和剧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