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枪口下的北洋》---金戈铁马的往事 史新友 在今人印象中,北洋时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恶人当道,真实的北洋则被湮没。北洋是复杂一个的时代,它既保留着中国传统政治中的诸多阴影,又有着许多新的元素,这些方面彼此冲突,决定着中国的发展方向。《枪口下的北洋》一书,对北洋军阀的起源、发展与衰亡的过程,选择其中的重要节点,以生动文笔加以描绘,不失为一本上好的通俗史读物。 自1905年晚晴取消科举制度之后,往昔通过科举制出仕的途径被堵塞。废除科举的后果是,社会风气从往日的“重文轻武”,一改而为“重武轻文”。年轻人无不以从军而为最高荣耀,武将们也开始扬眉吐气,一洗往日“丘八”们的憋屈。清末中国军政舞台上最耀眼的群体,则是袁世凯北洋一系。晚晴在近代的系列对外战争中屡遭挫败,开始编练新军。袁世凯新军中,云集了当时中国最为优秀的军事人才,这些人物,成为日后北洋政治舞台上的主角,他们如冯国璋、曹锟、段祺瑞、张勋、王士珍、齐燮元、靳云鹏、吴佩孚等。 民国初创之后,由于社会溃败,经济萧条,民间已经处于散沙状态。为了生存,流民、灾民及各色底层人物,选择了揭竿而起,以至于当时民国,被称为“土匪的世界”。在民初,就爆发了震动北方,蔓延多省的白朗起义。作者从社会变迁、军事制度等多方面切入,生动、深刻地展现了白朗起义,读来发人深思。 在剿灭各种地方起义的同时,袁世凯也在琢磨着他自己的小算盘。民国初年,由于南北对峙,舆论强大,袁世凯不得不夹紧尾巴,在约法框架之下行动。到了1913年二次革命之后,失去了制衡袁世凯的力量,于是,袁项城开始有了称帝的雄心了。作者以历史旁观者的角度,对袁世凯称帝的心路历程做了剖析,并客观地指出,若是袁世凯不称帝,他将是中国的华盛顿。可袁世凯是个旧时代的人物,他的人生最高追求就是做皇帝。而在民国,这却是开历史的倒车,是向世人宣战,于是袁世凯败亡。
袁世凯是北洋军界的领袖人物,他一死,群龙无首,出现的局面就是双峰对峙,这双峰,乃是黎元洪与段祺瑞。袁世凯死时,正是欧洲战火弥漫之际。为了中国的参战问题,黎元洪与段祺瑞打破了头。段祺瑞要求对德国宣战,从谋求中国的利益来看,这诚然是最佳选择。但在遭到了黎元洪反对之后,段祺瑞转而选择采用密谋手段来搞掉黎元洪,这就违背了宪法,开了军人干政之先河,埋下了未来北洋军阀群雄割据的恶果。 当欧洲战火燎原时,东方的中国也受到了冲击。大批德国、奥地利俘虏被从欧洲战场送到了西伯利亚,为了生存,他们出逃到中国。北洋政府在国际公法框架之内,合理、妥善的对待这些战俘,并给与他们人道待遇。本书用详实的史料,再现了这一不为人知的故事。 一战之后,利用欧洲乱局,北京政府一度准备收复国权,派出海军从海陆前往东北,收回中国在松花江上的航行权。因为冰冻,1920年中国海军被困在俄国境内庙街地方,并目睹日本军队与白俄军队联合,对抗苏联红军。在此场惨烈战事之中,为了获取过冬物资,中国海军借出三门大炮给白俄,不想此三门大炮在日后招惹下无数是非。作者在坚实史料的基础之上,还原了这段历史的真相,而扑朔迷离的故事,读来让人爱不释手。 段祺瑞斗败了黎元洪,以他为中心,形成了“皖系”,此时以曹锟为中心,也形成了“直系”。为了地盘、为了权势,皖系与直系开始兵戎相见。段祺瑞新练的精兵,虽然器械精良,却终究不是曹锟、吴佩孚百战老兵的敌手。直皖战争,如同一场游戏一般,来也快,去也快,而北洋元老段祺瑞则黯然下台。
在直皖战争中,直系之所以能胜出,与张作霖出兵助战密切相关。到了1921年,在北方出现了张作霖与曹锟、吴佩孚对峙的局面。而此时,武夫当道,宪法与国会自然成为了他们操控的工具,一切是在战场上解决,而不是宪法框架内谈判。张作霖奉系与曹锟直系之间,先后爆发了两次战争。 第一次直奉战争,张作霖大败,退回关内,此后卧薪尝胆、励精图治,开兵工厂、重用留学生、大搞建设,养好了伤之后 ,张作霖又卷土重来。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导火索是曹锟贿选。宪法在当时,不过是军界大佬们随意拿捏的玩偶,可到了需要的时候,他们却又打出了捍卫宪法的旗帜。 第二次直奉战争曹锟、吴佩孚大败,大败的主要原因是冯玉祥倒戈。在张作霖二百万大洋收买下,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囚禁曹锟,吴佩孚败逃,此后冯玉祥形成自己势力,成为北方仅次于张作霖的军界大佬。而张作霖对冯玉祥,有着根深蒂固的成见,他曾经说:“冯玉祥这小子最不可靠,拿了我二百万才帮我。”二人的冲突势必难免。
就在北洋一系互相厮杀的同时,在南方,国民党人练就了一支新式部队,并开始了北伐。面对着这支新式北伐军,北洋各系军阀一度曾想联合,但最终被击败。张作霖在逃回东北的途中被炸死,段祺瑞、吴佩孚、曹锟等人分别隐退,曾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呼风唤雨的北洋群雄们就此谢幕。 袁灿兴博士此书,行文流畅,文笔优美,穿插以大量鲜为人知的故事,读来总有一种历史的冲击感。本书中详实的历史事件,多角度的阐释,是对北洋时代的一次回溯,一场精神之旅,值得一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