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河:战胜疫情 眺望远星
http://www.newdu.com 2024/11/27 08:11:12 中国作家网 星河 参加讨论
关键词:科幻电影 星河 文学直播间 疫病题材科幻电影的发展 2020年是令人难忘的一年,新冠疫情的暴发让我们认识到人类和病毒、流行病的矛盾,这种斗争漫长而持久,很早就出现了相应题材的科幻电影。很多网友都很熟悉和推崇的一部电影叫做《传染病》,是2011年的美国电影。它讲述了传染病如何产生、传播,以及如何防控、解决,从电影艺术的角度衡量可能不是那么精彩。但从社会学意义上来衡量,似乎这部影片早在10年前就预言了2020年的这场突如其来的疫情的发生及防控,有科学和真实的映射。此外,还有一部拍摄于2013年的韩国电影《流感》,也是同类题材电影中口碑比较好的电影。这部电影参考了包括2003年发生的“非典”等现实事件,具有好莱坞大片的一切特征。从基本剧情到里面的科学因素,再到科幻片所特有的奇观感,以及贯穿其中的矛盾和线索都一点不输给好莱坞水准。 1995年,美国有一部叫做《极度恐慌》的电影,讲两个小伙子在非洲走私猴子,结果这猴子身上带有一种特别的病毒,很快整个小镇的居民就都被感染了。意外发生之后,为了获得抗体,就要想方设法抓住猴子,由此发生了一系列故事。回望更早的电影,1976年,几个国家的合拍片《卡桑德拉大桥》可以说是影史上脍炙人口的作品。讲的是两个恐怖分子不小心把一个病毒带出了实验室。他们在逃跑的时候上了一辆国际列车,病毒由此开始蔓延,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来处理这辆列车成为一个问题。因为各站都不敢让它停,列车继续走,要找到一个地方能够隔离并治疗这些人。但是到那个地方要经过一座大桥,就是卡桑德拉大桥,由于大桥已经废弃很多年了,这次能不能顺利通过是一个问题。同时车上的医生发现并不是感染了病毒的人一定都会死去,有的人可以自发产生抗体。这种情况下,对应不应该过这个大桥,产生了很多争论,最后悲剧还是发生了,桥塌了,前面的几节车厢掉下深渊,但是后面几节车厢的人得以幸存。这个故事非常牵动人,整个情节也安排得非常紧凑。 有关病毒更早也更经典的一部作品是《安德洛莫达危机》。20世纪80年代也出过这个电影的原著,当时翻译成《死城》,书写于1969年,于1971年被拍成电影,非常详细地描绘了病毒发生的过程。这部电影中出现的病毒并没有感染很多人,怎么去处理它,以及病毒泄露之后该怎么处理已经被污染的实验室成为影片着重探讨的问题。原著中充满了各种分子式、图表、计划书,读起来像论文一样,有些枯燥,但你如果读进去,还是能体会到它独特的味道。它说生物状态相当于一个金字塔,人类处在塔尖,再往下有哺乳类、爬行类、鱼类、单细胞动物和病毒。一般来说,生命形态越低等,可能存在的种类就越多。事实上,科幻作品中喜爱假设的人类遇到外星人,相当于塔尖碰塔尖,可能性非常小,而塔尖碰塔底的可能性更大,这意味着如果某种病毒或者细菌和我们人类从来没有共生经历,那么有可能对我们是致命的。这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推理。 所有有关病毒的科幻小说和科幻电影中,首先默认这个病毒是厌氧的,比如在山里、深海、冰川等稀薄的空气中,没有氧气的环境中就能存活。这种假设是符合一定科学道理的。还有一个假设是一般病毒是具有自限性的,什么叫自限性?就是说传染给A,毒性可降一半,传给B,毒性又降一半。传着传着,病毒就和人类共生了。现在很多的流行病其实都是这样,这样的科幻设定,是有科学道理的。由此可见,对于战胜流行病,我们应当抱有希望。 月球,作为宇宙想象的阶梯 2020年不只是有疫情,也有很多让我们感到兴奋的事情。2020年是我们人类探月探火的航天大年,我再介绍一些有关宇航题材的科幻作品。 人类对月球、对火星、对宇航的幻想从很久以前就产生了。我国有关月球的传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奔月。嫦娥偷了灵药,飘飘然飞升上了月亮。西方也有这类故事,像希腊作家卢西恩写过一个作品叫《真实的故事》,主人公被一股旋风刮上了月球。法国作家希拉诺在他的《日月——两个世界的旅行》一书中让主人公通过露水的蒸发冉冉升上月亮。科学家开普勒也写过一个科幻作品,叫《梦》,被翻译成《梦游》,里面写到了失重,写到了宇航服,写到了喷气、反推,具有很多科技因素。后来美国作家爱伦·坡有一个作品叫《汉斯·普法尔历险记》,主人公通过气球登月。这几个作品里除了开普勒的《梦》,旋风、露水、气球,都不大现实,因为我们知道到了外太空以后没有空气,蒸汽、热气球、旋风都不存在了,那怎么登月? 直到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先驱儒勒·凡尔纳的作品出现,才开始有了一个更符合宇航原则的登月方式。比如他写过《从地球到月球》以及续集《环绕月球》。凡尔纳让人物通过什么样的方式登月呢?他做了一个巨大的大炮,里面有吃有喝,把三个宇航员放进去,一炮打上月球去。我们听着觉得也很滑稽吧?但是从物理学来讲,实际上这个是非常科学的。因为炮弹出了炮膛以后没有任何动力,完全是靠惯性,它本来是一点点衰减,但是到太空中没有空气阻力了,这个衰减不存在了,所以理论上炮弹和火箭发射的原理是一样的。与凡尔纳同时代的一位英国的科幻作家,叫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威尔斯也写过《首批登上月球的人们》,并且走得更远。他如何想象登月的方式呢?他设计了凯奥物质,这是一种可以截断引力的物质。比如把它往桌子上一摆,底下的引力就传不上来了,这样一来桌子上的东西就实现了漂浮。他作品中的人物就是通过凯奥物质飞船登上了月亮。 法国的凡尔纳和英国的威尔斯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个时候写了登月,因为那个时候人们对月亮有非常大的好奇,这时候一位著名的导演乔治·梅里埃觉得这是个很好的题材,于是就利用这两个人的作品拍了一部电影,叫《月球旅行记》。这部片子拍摄于1902年,是有史以来第一部科幻电影。这部电影有一幅流传很广的剧照,描绘了月球拟人化的样子,有眼睛有鼻子有嘴。后来有一个片子叫《雨果》,实际上就是为了纪念乔治·梅里埃,里面就有这幅照片。《月球旅行记》是以定格动画的形式拍摄的,有不同版本,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最长的不过21分钟。但就是这么一部短短的片子,在科幻电影的历史上地位却举足轻重。人类历史上真正第一次宇航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月亮这个阶梯。 《2001太空漫游》电影海报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部科幻作品叫《2001太空漫游》,是一位英国科幻作家,也可以说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一位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写的。不同于一般的先有小说后有电影,这部标榜科幻历史的经典是先由著名导演库布里克拍摄为电影,再同期出版了同名小说。拍摄电影的脚本则是根据克拉克更早创作的一个叫《瞭望哨》的短篇小说改编的。《瞭望哨》写得很有意思,一个探险队到月球上,有个人无意中在月球上的一个环形山的山腰上发现了一个表面平滑的装置,向其中扔石头,石头会自动滑落,这说明存在一个看不见的力场,笼罩了这里。这会是什么呢?人类就开始琢磨,用尝试用各种机械终于打开了它,打开以后却发现,里面什么都没有。于是主人公推测这可能是一个连接某种外星文明的通信装置,如今靠强力把它打开,很可能信息已经被这个装置的建造者、也就是某种外星文明知晓了。那么这个时候人类就已经暴露在他们的观察之下。由于对外星文明的不了解,未来是美好的还是有危险的,人类一无所知。“瞭望哨”这个名称寓意影片中被开启的其实是外星文明对地球的一个瞭望哨。 根据这个小说,库布里克让克拉克又写了《2001太空漫游》,这个电影从1964年拍到1968年,历经4年时间,耗资1050万元。要知道1050万美元在上世纪60年代相当于现在数个亿,是绝对的不惜血本的大制作。这是一个波澜壮阔的故事,可以说描写了人类的过去、现在与可能的未来,相当于一部恢弘的有关宇宙和文明的史诗。有机会大家一定要去读一读这本书,同名电影艺术感非常强,画面非常美,每一帧画面都像油画作品一样,但是整部电影节奏非常慢,意义也非常晦涩,比较难以理解。 再后来的宇航科幻作品逐渐更加倾向于写实。比如说有一部叫做《宇宙兄弟》的日本电影,根据在日本风靡一时的漫画改编而成。讲的是兄弟俩,弟弟一直在美国的NASA做宇航员,准备登月,而哥哥一直混得不太好,在公司里做事,因为和上司有冲突还辞职了,心情非常沮丧。后来弟弟鼓励哥哥说,你不要忘记我们小时候的梦想。原来兄弟俩从小就特别喜欢宇航,几乎天天到科技馆去看宇航展览,熟悉到甚至能背下来展览解说词。一天晚上,兄弟俩在山上看到一个不明飞行物,于是从此立下志向,相约长大要一同投身宇航事业。但现实是弟弟成功了,而哥哥没有成功。这是一个很励志的作品,同时又非常写实,其中并没有提及外星等等吸睛的科幻元素,而就是看人类怎么一步步去征服月球。 火星题材科幻的探索 人类对太空的认知现在早就不限于月亮了,探索太空的视野在逐渐拓展。近年有关火星题材的科幻也特别多。人类对火星投入更多关注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件事。人类其实从很早就开始观测火星。1877年有一次火星运行到距离地球很近的位置,意大利的天文学家夏普雷利观测到火星上有很多的沟沟坎坎,他判断这是一些水道,由于“水道”这个词在意大利文里和英文的另一个词很接近,于是就将之翻译成了“运河”。请大家注意,这两个词听起来接近,可特征却完全不同。水道是指自然形成的水流,而运河却是人为开凿的。如果火星上有人为造就的运河,那么就说明火星上存在文明,这一下子好多人就对火星产生了诸多幻想。 威尔斯写过一个有关火星的科幻作品,直译应该是《世界之间的战争》,也翻译成《大战火星人》,最近期的电影一般翻译成是《世界之战》。这个故事写的是火星人很不友好,直接驾着飞船来到地球上大肆屠杀。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技术差距太大,于是人类节节败退,几乎到了束手无策的境地。但是最后火星人突然全军覆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的细菌和病毒已经与我们人类长期共存,因此几乎对人类无害。但是火星上从来没有这些微生物,于是火星人到地球和这些微生物接触之后反转发生了。这就是我们说的比较早的有关火星的作品。 早前火星题材作品对火星人的描写往往不太友好,后来这种情况有所改观,对火星人的设定开始出现幽默的转向。比如一部翻译为《火星人玩转地球》经典电影讲的就是火星人,一个个都是大脑袋,他们到了地球之后特别不讲理,即使你对他友好也不行,你跟他打架也打不过,最后他要对人类的各种设施进行摧毁,嘲弄人类的感情,总之他们要毁掉人类文明。那么最后火星人怎么失败的呢?因为他们抵御不了人类的文化。有一个歌手唱了一首歌,结果这歌对这个火星人来说简直就像致命武器一样,听着这首歌火星人一个个脑袋就爆炸了。后来人类就拿着录音装置到处去放音乐,然后火星人一个个都完蛋了,人类获胜了。 当然,火星题材的科幻作品也有友好一些的故事。比如一个叫雷·布拉德伯里的美国科幻作家写了一部叫《火星编年史》的作品,描述了一个逝去的文明。当人类登上火星之后,这里原本的文明已经消失了,地球与火星的两个文明就此擦肩而过,故事写得很悲伤,很哀婉,语言像诗一样优美。遗憾的是,这部小说并没有被拍成电影。距离现在更近的2000年,有个电影叫《火星任务》,写的就是人类派遣了一个探险队去往火星。去火星的理由是什么呢?原来1976年,NASA有一个名为海盗者一号的探测器经过火星时,发现一处疑似“人脸”的地方。科学家解释说,这不是真的人脸,而可能是因为某种光线和角度让他看起来像人脸,事实上这就是普通的山。尽管已经被科学家否定了具有神秘色彩的可能,可是一部分人仍然很兴奋,认为这个人脸一定涉及到某种文明,想要登上火星去研究,结果没想到派去第一个探险队的四个人都死了,仅有一人生还。在等到救援之前,探险唯一生还的人在火星上尝试了培植作物等活动以增加活下去的几率,他还发现火星上有建筑,通过一番研究,他认为实际上火星人曾经遭遇过一场灾难,是一个小行星把火星给摧毁了。在被摧毁之前,火星文明把生命播散到整个宇宙太空当中,其中有一支就到了地球,所以地球人实际上是火星人的后代。那么还有生命被送往其他星球,最后主人公就追寻着火星人留下的信息去寻找属于火星人的这些线索和遗迹了,这就是“火星任务”。这个故事的前半段非常写实,讲的就是探测和造访火星的故事,包括救援等等情节,有很具体的细节,显得非常真实。但是后半部分的科幻味就非常浓了,尤其是最后20分钟,似乎是火星人给地球人展示了一个生命演化的过程,看起来非常壮观。 还有一部与此类似的片子,叫做《地心引力》,它讲了一个很真实的太空探索,以及怎么去处理危机的故事。故事本身其实很简单,几个美国宇航员在太空站里处理问题,其中两个人出舱了,这个时候俄罗斯要摧毁一个废弃的卫星,过程中碎片到处飞溅,毁坏了这个美国的宇航站,站内宇航员都死了,出舱那两个宇航员反而没事。可是宇航站已经被摧毁了无法返回,于是两个人历经各种艰险。一男一女两个宇航员想辗转到一个国际太空站,通过俄罗斯的飞船返回地球,结果在那里再次遇险,男宇航员为了让女宇航员活下去而牺牲,女宇航员历尽艰险最后乘坐飞船安全返回了地球。 《火星救援》电影剧照 假如从《火星任务》里截5分钟就能拍一部《地心引力》,那么再截10分钟就能够拍一部《火星救援》。电影《火星救援》也是讲一个探险队到火星遇险的故事,电影前面的情节与《地心引力》都很相似,在火星上出事故之后,其他人都踏上了返回地球的旅程,只有一个人没能得救,于是这个幸存者需要独自面对如何在火星上生存和等待救援的问题。他知道下一次火星探测是4年以后,那么这之前的日子怎么过?还好他自己就是一位植物学家,于是尝试用知识解决问题。他自己开始种植土豆,土从火星挖,肥料就靠自己的粪便,还用氢电池和氢燃料配出了水,由此他储备了足够的土豆,支撑着等待4年后的救援。地球上的人发现火星上有活动的迹象,与他取得了联系,发生了很多有趣的故事。最后他去往约定好的集合地时还是出了事:基地毁了,土豆死了;地球要发射的送给养的火箭也出了事故,给养无法送达。束手无策之时,中国出于人道主义,出借了准备探测金星的飞船,让它前往火星完成救援任务。这个故事可以说完全就是太空鲁滨逊的故事。 宇宙想象:从虚构走向写实 随着现在我们对月球和火星的认识越来越具体,越来越深入,很多科幻电影、科幻作品的走向已经更加写实。最早的对月球的认识是完全神秘化的,比如说凡尔纳用大炮登月,威尔斯甚至说月球上还有像蚂蚁一样的人,这些都是神秘化的。当人类探索太空的历史越过了这个阶段,或者说当人类认识到月球只是星际战争或者星际宇航中的一站之后,反映太空探索的科幻作品就越来越写实。具体表现为思考在月球上怎么生存和发展,在火星上怎么生存和发展,甚至考虑到我们未来有无移民其他星球的可能等等问题。 电影《火星救援》的小说原作者叫安迪·威尔。安迪·威尔刚出了一本新书,国内出版了新译本叫做《月球城市》,内容是想象在月球上已经发展出穹顶城市。穹顶城市是什么意思呢?月球没有氧气,所有的城市上空都有一个大玻璃罩子,这当然不是一般的玻璃,大罩子里面有空气,人在里面生活,借此他写出了月球上的人生百态。 这个故事已经不是像过去那样设想与外星人发生战争的故事了,而将注意力转移到人类的移民如何到达月球,以及如何在月球上生存。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可能在月球上有一些城市、基地,以及适于人类生存的装置。虽然不一定在一代人中完成或看到前往月球或者火星的移民,但是我想至少在未来,我们可能在月球和火星有永久性的基地;在更远的未来,情况可能还有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我们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当我们眺望星空的时候,很容易忘记现实生活中的不愉快。至于未来,我觉得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一点是我们应该拥有不受任何限制和约束的、大胆的想象,因为想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很大的动力,这非常重要,不可缺失。另外一点,我们乐于讨论仰望星空,同时还要有脚踏实地这一步,从现在开始认真学习,掌握各种科学技术,只有掌握了具体的技能,提高了科学素养,我们才可能完成刚才畅谈的那些探空、探月、探火的工作,让想象成为现实。 (本文根据中国作家网文学直播间11月27日直播内容整理 整理者:马媛慧)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假如没有刘慈欣,中国科幻电影会怎样?
- 下一篇:科幻IP《火星孤儿》将改编电视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