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民族文艺 > 评论 >

第四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会议综述


    关键词:民族文学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暨第四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近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协办。
    西北民族大学副校长白日霞教授,中国古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山东大学杰出教授郑杰文教授,中国近代文学学会会长、原河南大学党委书记、校长关爱和教授,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徐希平教授,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带头人多洛肯教授分别致辞。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河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敦煌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北方民族大学、内蒙古大学、大连民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青海师范大学、新疆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兰州理工大学、湖北工程学院、山西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全国23所高校和研究机构的60多位学者参会,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各部负责人、师生参会。开幕式由西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部党委书记马巍巍主持。
    白日霞代表西北民族大学欢迎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她简要介绍了西北民族大学的概况,以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发展的现状,并祝愿大会圆满成功。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民族文学研究所所长、学会顾问朝戈金研究员谈到了口传文学史料问题。他以非洲无文字语言为例,指出学术界为之建构历史与学术框架的努力,对我国有借鉴意义。从口头史料的搜集,到大范围比较,再到史料分解以及建构分类体系,这是一条明确的学术方法的道路。口传文学史料承载着历史记忆与经验的传承,怎样用更宏观的符合口头传承的理论方法揭开其迷雾,形成历史记事的传统,其中文学性想像功用甚大,追寻其背后真实的历史,口头传统相关的理论与方法能给予方法论上的启示。
    郑杰文在致辞(线上)中指出,刘跃进教授逐步团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同仁、民族文学研究同仁一起活动,扩大了学会规模,这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是应被列入史册的举动。这一举动的学术意义,主要在于对中国文学研究方式方法乃至研究体系建构的正确引领。中国传统学术研究十分重视基础资料。然而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西方学术的“二次涌入”,学术研究界风行“理论先行”“生搬西方研究方法”的风气。中华文学史料学会的成立和扩容,是矫正此风的重要学术举措。他以由山东大学作为“主体责任单位”予以实施的“全球汉籍合璧工程”为例,这是一项整合全球“中华古文献”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其中多有我国各少数民族文献存藏。郑杰文教授盼望能与民族文学文献的同仁们通过课题立项等方式予以合作,协手完成这一“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举世瞩目的国家重点文化工程。
    关爱和代表中国近代文学史料研究分会向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认为: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大家庭中虽然成立较晚,但在徐希平会长等学会专家学者的带领下,思想活跃,精诚团结,学术交流,积极高效,成为国内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在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第四次学术会议在西北民大召开之际,恰逢西北民大成立70周年。西北民大成立70年来,为国家培养了18万名各类优秀人才,成为西北地区民族教育的一颗明珠。多洛肯等一批知名学者的学术研究成绩,赢得了学术界对西北民大的尊敬。
    徐希平在致辞中讲到,此次会议是在2020年特殊的时期召开的,因此具有特殊的意义,会议形式新颖,与时俱进,线上线下,隔空对话。在学术研究和学会发展历史上必将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民族文学分会得到学会总会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刘跃进会长因故未能莅临现场,但一直予以关注。朝戈金、汤晓青两位顾问,郑杰文、关爱和两位分会会长,西南民族大学原校长曾明教授等专家都与会致辞或发表指导意见,对会议的成功奠定了坚实基础。学会成立四年来,切实践行中华文学多元一体交融互动的宗旨,交流沟通,共同推进。研究对象从古到今,包括书面文学与民间文学史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史料与各民族语言史料以及口述史料文献等,同时兼顾各种不同形式载体文献特点、注重传统与现代以及国内外研究方法与手段的相互借鉴,既有经典史料的深度梳理解析,也有新材料的发掘整理研究,硕果累累,近年来连续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以及国家出版基金,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学术影响。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学会扎实工作,活力四射,相信本次会议的召开,必将进一步加强联系,增强活力,为铸牢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文学史料学学科建设,促进民族文学史料发掘传承整理研究,做出更大贡献。
    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文学史料学学科理论与方法、大数据与民族文学史料整理研究、西北民族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新出土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地方文献文学史料及其口传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研讨,这次会议也拓展了新的合作方式,加强了学会及相关研究中心与《地方文化研究》的合作。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文学史料学工作坊也与《地方文化研究》进行了对接。
    在大会发言中,徐希平教授谈了《西夏遗民作家余阙〈青阳集〉诗文价值再探》,从《青阳集》作者身份而言,以一个特殊的视角记录书写,给我们留下了西夏遗民文士在元代生活交流的侧影,也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河南大学关爱和教授的《吴敏树与桐城湘乡派》,从吴敏树古文主张与创作入手,还原曾国藩与吴敏树论争的历史真实,解读了吴敏树与桐城湘乡派的区别与联系。中央民族大学钟进文教授研究的是《传唱与仿唱之间——作为文化文献的裕固族“驼户歌”研究》,传唱与仿唱之间,实际上演示了一种民族交往文化生成的轨迹,说明中华民族文化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史。中国社科院阿地里·居玛吐尔地研究员《丝绸之路上的玛纳斯史诗》认为,《玛纳斯》是“一带一路”上的民间文化瑰宝,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起到文化支撑作用。云南师范大学李瑛教授主要阐释了云南跨境民族文学史料的观念呈现与实体类型,认为跨境民族文学的研究是一个正在起步的学术领域,文本的收集与解读,文学现象的梳理与甄别,文学作品内容的分析论述,艺术形式风格的把握思考等等,均需要相关史料的支撑和印证。兰州理工大学杨晓霭教授《北宋使辽诗的跨文化沟通意义》,从跨文化交流的视野上,以苏轼苏辙诗中的隐曲情结为例,分析古典近典,探讨了北宋使辽诗在民族文化沟通上的意义。内蒙古大学米彦青教授《元代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上都书写》认为解构隐含在上都诗作其后的文人心态,可以进一步考察丝路诗歌背后所蕴涵的汉文化对于草原游牧民族文化的真实理解,并由此审视元人的历史观、社会观和人生观。学会顾问汤晓青研究员对以上大会发言进行了点评。 
    会议第一场主题发言由宁梅教授主持,郭艳华教授评议。大连民族大学李晓峰教授从史料学视角,总结1950-1970 年代少数民族文学状况,少数民族文学第一次以新中国文学的身份进入关于中国文学的历史知识叙述。西南民族大学彭超教授谈了藏族作家降边嘉措文学创作,认为降边嘉措的现实性非虚构文学创作,以“史”的眼光做出对社会主义中国的肯定,对社会变革的肯定。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吴刚副研究员(线上)指出,目前尚有30多个民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但却使用着几十种语言。这些没有文字的民族,书面文献史料不多,更多属于口传史料、实物史料、图像史料。吴刚认为这些无文字民族的文学史料,在文学发生学、民族文学关系、文体转换等方面的研究上具有理论阐释空间。西藏民族大学袁书会教授对禄东赞故事进行了文化分析,认为藏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六难(或五难)婚使”,有着丰富的民间历史文化背景,是最早出现在公元八世纪且受到印度文化影响下的一个典型的民间范型。宁夏大学胡玉冰教授以宁夏地方文献的整理为例,谈到了地方文献的辑轶文献问题。青海师范大学米海萍教授讲述了清代青海文学史料及其特点。陕西师范大学郭海文教授(线上)考释了《大唐故清河长公主碑》,清河公主是唐太宗第十一女,虽年幼下嫁,但应与驸马婚姻生活美满,也曾陪伴驸马到岐州赴任,最终 41 岁去世,与驸马合葬在昭陵。北方民族大学马志英副教授谈了清代少数民族文人的瘟疫书写,在他们笔下,灾疫并不只是抒情写意的媒介和背景,而是一种人生体悟,这种体悟之中寄予着他们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思、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彰显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情怀。中央民族大学黄鸣副教授在《忽必烈与田忠良》一文中,指出元世祖忽必烈朝的田忠良,是世祖朝主要的筮占者,他由卜筮官向太常系统礼官的转变,是元朝初年汉族士人在元朝廷中成功转型的个案。该文研究了该个案,并由此展现汉族士人是怎样在新的民族王朝建立之时,通过试探、迂回、转变等多种方式,来达到维护自身集团利益之目的的。大连理工大学龙成松副教授(线上)分析《史乔如墓志》与阿史那氏谱系问题,通过《史乔如墓志》的佐证和阿史那氏家族谱系的重构,可推知阿史那弥射一支出自处罗可汗,而且处罗曾为隋代安西都护,是隋与西域、西突厥关系的重要人物,对重新考察隋代西域胡汉关系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湖北工程学院黄晔(线上)讨论耶律楚材诗歌创作对古代谣谚的学习与借鉴,认为耶律楚材作为元朝少数民族文人的代表,其诗歌创作中对谣谚有较多地学习和借鉴,既充实了诗歌的情感内涵,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吸引力,也反映出古代少数民族文人创作与民间创作之间的有机互动,还反映出古代民间文学批评史上对谣谚文体特征的深刻认识。 
    会议第二场主题发言由袁书会教授主持,米彦青教授评议。宁夏大学梁祖萍教授《明代三边总制杨守礼及其群体的唱和诗作》是一篇从个体到群体视角的研究,以杨守礼及其群体的唱和诗作,关联政治人物的政治与文学,最终引动大家更深层的思考。北方民族大学郭艳华教授《北宋与西夏文学的共生关系探论》,研究宋与西夏政治与文学的关系以及西夏对儒家文化的接受,指出其内儒外番的特色。围绕民族文学史料学学科理论与方法,宁夏大学任淑媛教授谈到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论开拓与民族历史文化的知识化建设,她从自己在进行的国家社科项目回族文学研究的经历上得出,从研究的范式和方法上打通古今、多种文体、多民族文学,才可以理出多民族传统文化经典,致力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从民族文学概念的学理延伸方面,对于作者的身份建构,要更加宽泛的认知,对于汉族作家创作的少数民族生活相关内容的作品,要纳入民族文学研究的范畴。兰州大学魏宏远教授对明代作家王世贞的“知识”疏误进行了爬梳,并将其与后世所称的明人“空疏无学”印象结合起来,进行了立足于文人思想与心态基础上的一个有趣味的个案研究,感受到学术的变化带来的文学与思想上的巨大变化。中国人民大学燕海雄副教授介绍了TOOLBOX软件平台在民族史料标注与翻译上的应用,将最新的技术与方法引入到民族史料的整理与研究之中。兰州理工大学贾东方副教授《回族诗人沙蕾“西北寻踪”(1939—1946)——兼及抗战时期兰州地区的“西北文化运动”》一文,代表着文献学向文学研究的导向,这种史料的爬梳对现当代文学的史料是有益的补充,它运用了以诗证史、诗史互证的方法,在现当代研究中加以使用,有理有据。四川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张成绪副主任《羌族口述历史——释比唱经整理研究》以羌族口述史为例,展现了民族文学口述史料的整理和研究方式,在发言中,他对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的契合关系进行了阐述,希望研究者们能接地气,如实地展现民族文化与文学的特质。西北民族大学王艳副教授通过《格萨尔》史诗在海外的传播,体现了民族的也是世界的重要主题。西南民族大学王猛副教授《诗史说在元代的演化与经典化》将对杜甫“诗史说”的评论置于中华文学的统绪之中,体现了中华文学的交融,将元代文学与文学思想的研究落到了实处。北方民族大学左宏阁教授《黄河文化中的宁夏诗词》,地域性强,又与黄河文化切题,对明清以来与黄河文化相关的宁夏诗词进行了梳理。新疆大学段海蓉教授《边鲁卒年考论》考辨了边鲁卒年,通过考辨指正了流传的错误观点,并围绕陈高华先生对边鲁卒事作出的可信结论,补充了新的内容。 
    随后,会议进行的闭幕式由多洛肯教授主持,学会会长徐希平教授作会议总结。徐希平会长代吴刚秘书长总结了过去一年的工作。去年,学会在北方民族大会召开了2019年年会,学会各项工作得到了发展。民政部对完善学会资料的要求日趋严密,欢迎各高校、研究所、学者、同学们加入学会。学会的三届年会,即西昌、玉溪、银川这三次年会在向民政部的汇报中已经接受了检查,通讯电子版已经归纳整理了一期。学会成立以来,沟通、筹划了重量级的民族文学史料整理工作,胡玉冰老师主持的朔方文库、西南民大藏羌彝研究院的项目、北方民大的项目。去年,西北民族大学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就有多洛肯老师的明代少数民族诗文文献项目、宁梅老师的格萨尔文献项目以及阿布都外力·克热木的维吾尔文学文献等,均要感谢大家所付出的辛苦努力。
    徐希平会长认为本次会议有三个特点:一是高效紧凑,形式新颖,与时俱进,跨越时空,交流对话。2020年非常不容易,我们能召开这样一次会议,是可以载入学会史册的。二是队伍来源广泛,学术中坚与后劲在不断涌现,民族文学史料学会越来越具有吸引力,也得到了近代、古代分会的大力支持,还有总会会长、各位顾问的大力支持。参会代表70人,线下线上旁听者上百人,从学者到作家,都有参会。这次会议还特别邀请了羌族作家张成绪发言,他们与学者之间,有广泛的共通性。三是会议内容丰富,视野广阔,信息量巨大。数十篇论文的角度不同,跨越古、近、现当代的各时代,汉字、出土文献,民族、跨境、跨民族文献均有涉及,既有方法论的研究,也有个案的研究,提供了进一步交流借鉴的基础。论文在方法论上有所突破,年青学者的功底也非常坚实,对民族文献与传统文献的关系分寸拿捏得到位。古代文学基本的规范与方法、要求,体现得颇为扎实。会议论文也兼有各民族语言,以及新技术的发展,我们可以从论文集中继续学习。最后,徐希平再次对各参会代表表示感谢,并感谢为筹备这次会议付出辛苦的主办方老师和同学们。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