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科幻小说的时候,我们想到的常常是新奇,是未来,是超现实的想象力。刘慈欣《三体》斩获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之后,在中国文坛“隐居”多年的科幻文学,也开始受人瞩目起来。然而如果我们“穿越”到中国科幻的诞生之初,又会看到些不一样的光景——与我们所理解的科幻有些微妙差异的意外作品,还有一批与我们印象中颇有出入的意外“科幻迷”。 近代文学巨擘中的“科幻迷”,首推鲁迅。今年恰逢鲁迅逝世80周年,人们都在忙着对鲁迅的小说杂文如数家珍,却少有人知道,鲁迅还是将现代科幻文学介绍到中国的先驱。鲁迅在旅日期间,就经由日文译著,接触到了西方的科幻小说,并开始着手翻译。在鲁迅和其弟周作人翻译的《域外小说集》中,就收入了科幻小说大家儒勒·凡尔纳的名作《月界旅行》《地底旅行》。 如果说本来就写小说的鲁迅倾心于科幻小说还算不太使人意外的话,那么另一位和鲁迅同时期的“科幻迷”,身份就真的有些出人意料了,他就是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变法家”梁启超。世人熟知梁启超,大多是因为戊戌变法。但实际上,梁启超也是一位文学家,是新文学、“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重要倡导者。 梁启超翻译过凡尔纳的《十五小豪杰》,这个译本至今都颇受读者喜爱。他还翻译过另一部科幻短篇《世界末日记》。大概是单纯翻译还不够过瘾,梁启超还直接动手创作科幻小说,在《新小说》上连载,名曰《新中国未来记》,讲的是60年后中国成为世界上头号强国,多国首脑齐聚中国共商要事,这样略显浮夸的设定倒真有些当下网络小说的味道——可惜写着写着,终于又变成了梁先生最喜欢的“君主立宪还是民主共和”的话题,最后写了五回便再无下文。 尽管梁启超本人的科幻小说没了下文,但是在他的大力推动乃至躬亲示范下,中国人自己的科幻文学终于也在这个时代发出了微弱但切实的啼声。1905年,徐念慈创作的《新法螺先生谭》出版,此书是对包天笑翻译的《法螺先生谭》《法螺先生续谭》的戏仿,连名字也索性直接拿过来用了,但实际上仅仅套用了原著的人名,其故事内容则大大超出了原著的范畴,徐作中的法螺先生不仅飞身宇宙,探索了水星、金星,更发明了神奇的能源“脑电”,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科学小说”。尽管今天看来,这些作品可称幼稚可爱,但正是这些著名或者非著名的作者们,带着整个中国文学,从“面朝黄土背朝天”向着星辰大海,摇摇晃晃地迈出了第一步。 (作者:贾飞黄 源自《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