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坛轶事 >

和屠岸先生的一次因缘际会


    从报纸上突然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消息:著名诗人、出版家、翻译家屠岸先生于12月16日去世。读后甚为悲痛。我和屠岸先生相识相交40余年,对他的文品和学养,一直怀着深刻的敬意;特别是我在一个特殊年代,曾经和他有一段特殊的因缘际会,使我对他的印象更加深刻一步,在我人生长途中,成为常忆常新的一幕。
    远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在黑龙江省边远地区富拉尔基的一个新建的工厂——第一重型机器厂做技术工作。这个工厂气势恢弘,员工众多,其规模之大,属全国第一。职工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不少技术人员从海外归来,职工们战天斗地、艰苦卓绝,在很短时间内,便建成了世界第一流的现代化企业,填补了我国机器制造业的空白。火热的建设生活,激发了人们文学创作的灵感,纷纷拿起笔来,讴歌身边发生的创造者宏伟的业绩,作品屡见于全国报刊。由此工厂宣传部门还成立了业余文学创作小组,有领导地进行创作活动。我因为自幼酷爱文学,在此热烈的文学氛围感染下,也积极投入业余文学创作行列,因为较勤奋而小有成绩,发表了许多作品并出版了长篇小说,因而在工厂内外有了点名气,无形中成了小组的带头人。“文革”初期,也曾受到冲击,下放到车间进行劳动改造。
    此后工厂的业余创作活动停顿了一段时间,到了70年代中期,邓小平同志重新理政,国家的政治生活有了新的起色,工厂生产渐趋走向正规,而我们的文学创作小组也逐渐“还阳”了,一些新老成员又纷纷聚集起来,拿起笔来,报刊上又开始反复出现我们的名字。此种现象,引起刚刚复苏的文坛的注意,许多报刊纷纷来此组稿。北京的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李景峰先生敏锐地看到这一点,就在1975年的夏天,亲自来到富拉尔基重型机器厂进行组稿活动,和工厂的宣传部门商定:由全厂的业余作者创作一部反映工厂生活的文学作品。工厂的领导很重视这件事,经过认真研究,当即责成我负责完成此任务。
    我和有关同志很快物色了10多位稍有创作基础的职工,组成了一个创作班子,大家各自选题,进行创作活动。由于大家的努力,工作进展很快,不久便创作出数十篇初稿,经过初步评阅,选择了10余篇短篇小说,汇集起来后,由我携带进京,送交人民文学出版社评审,由资深的责任编辑张木兰女士负责。特别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出版社还商请屠岸先生进行终审。屠岸先生是著名诗人、翻译家,文坛早负盛名,有他审稿,我们当然倍感荣幸。更加出乎我意料的是,社里还决定由屠岸、张木兰二位编辑亲赴富拉尔基重机厂和作者们一同修改稿件,并且很快成行。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