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文艺 > 科幻 > 科幻影视 >

《创:战纪》错在问世时间


    
    《创:世纪》电影海报
    在动画电影方面,迪士尼恐怕是首屈一指,难以超越;但在真人电影方面,尤其是在自觉还算得天独厚的科幻电影领域,迪士尼似乎总是不太成功。虽说没有完全准确的统计资料,但从感觉上也能看出迪士尼在类似制作上颇显力拙。
    这恐怕涉及到很多影响因素,比如投资,比如演员,比如剧本。但耐人寻味的是,科幻电影《创:战纪》本来拥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剧本,但电影本身在业内却反响平平。
    按理说在这个故事里,好莱坞科幻的基本因素都已经占全了,包括成长,包括父子关系,包括紧张的情节、精彩的打斗。尤其是制作者对“赛伯朋克”的理解相当到位,比如繁芜复杂的电子空间,比如以肉身联网进入这个特别的空间,比如浸润其间的东方文化,比如羸弱的普通黑客面对强大的公司对手——虽说这名黑客其实是这家公司理所当然的继承人和拥有人。这显然是对反讽的一种反讽。
    但这部影片还是不算成功。究其根本,想必问题出在作品问世的时间。
    这里先要做一些背景解读——
    首先是《创:战纪》(Tron:Legacy)的起源。这部电影问世于2010年底,但它不是一个全新的故事,而是近30年前《电子世界争霸战》(Tron)的续集(《文艺报》2015年1月19日曾予以介绍)。那部影片开创了电脑动画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先河,就连《黑客帝国》的导演沃卓斯基兄弟都承认,他们的作品深受其影响。遥想当年,年轻的杰夫·布里吉斯(Jeff Bridges)出演《电子世界争霸战》时不过而立之年;及至如今,老将再出马出演《创:战纪》已是耳顺年高。
    其次是“赛伯朋克”(CyberPunk)的概念。这个词是由与电脑和网络相关的前缀Cyber与表示摇滚乐流派的Punk组合而成,在科幻文学领域可以简单理解为与电脑网络有关的科幻小说。1984年,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创作出版了《神经漫游者》(Neuromancer),讲述了电脑黑客受雇入侵网络节点的故事,被视为“赛伯朋克”流派诞生的起点。
    但事实上,真正的赛伯朋克作品《电子世界争霸战》却在两年前的1982年即已问世,可见这部电影的首创意义。值得一提的是,科幻作家菲利普·迪克发表于1968年的具有赛伯朋克风格的作品《机器人会梦见电绵羊吗?》也在同一年被拍成了电影《银翼杀手》,虽说遭遇票房惨败。2004年8月26日英国《卫报》曾公布一项调查报告,报告对60位科学家进行了调查,排出一个“科学家最喜爱的科幻电影”排行榜,其中《银翼杀手》名列榜首,连《2001:太空奥德赛》都屈居第二。
    然而《创:战纪》就明显不同了。如果这部电影拍摄于20年前,一定非常精彩。在那时,恐怕只有威廉·吉布森参与编剧的《约翰尼·耐莫尼克》以及其他寥寥几部“赛伯朋克”电影可与之匹敌——当然在这里不研究涉及“赛伯朋克”深层文化的诸如《黑客帝国》之类相对远离大众的晦涩电影,只是探讨一些故事更为精彩、令人叹为观止的情节电影。可惜《创:战纪》问世于2010年,这时所谓的“赛伯朋克”电脑文化早已从一个小众的特殊文化演变为大众的社会文化,网络不再远离生活而早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同时伴随其中的深刻思想也已深入人心并弥漫于我们的周围。此时此刻,假如没有十分特别的新意,所谓的“赛伯朋克”科幻电影也就显得不那么精彩了。
    在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场景,反派头目为行将进攻人类的电子士兵演讲的一组镜头。阵列齐整,肃穆森严,众人都在仰头聆听着首领的训诫,俨然是电子世界中的诵经造神——但事实上,对电子生命根本不必演讲,输给他们程序就足够了。这种追求经典式整齐与庞大的架势,只能说明作者脑海里还残留有太多怀念前朝旧梦的传统守旧思维。
    由此可见,这一流派除了最初期的若干革命性建树,大多数所谓“赛伯朋克”科幻作品恰恰都是由反电脑文化者书写完成的。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