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改编自刘慈欣获得“雨果奖”的科幻小说《三体》的同名国产电影后期制作出现问题,上映档期难以确定。虽然项目负责人孔二狗(孔祥照)、制作商游族影业相继发表了相关声明回应称项目没有问题,电影延期只因后期增加预算,但还是给电影《三体》能否顺利上映笼上了一层阴影(详见钛媒体文章《传游族影业 CEO 孔二狗“离职”,《三体》电影或跳票》)。 像《三体》这类科幻片,由于要花大钱做特效,摄制上需要注意哪两大要诀,下面让我们来看看。 特效的钱要砸在刀刃上 大家都知道拍科幻片要做后期特效,做特效就得花钱,而且绝对不是小钱,而关键是,这钱要花得值。 有一个名词叫“合法避税”,引用到特效大片的制作上,就是编剧技巧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后期特效。 合法避税是指纳税人在法律允许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和税负最低化,通过研究各国各地税收政策、法律之间的差异,对个人或公司集团的纳税情况进行节税计划、纳税筹划,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来达到减少缴纳税款的经济行为。钱不是随便花的,相反,越是大的公司,对合法避税越有研究,各有避税秘方,比如著名的苹果公司,在海外拥有2000多亿美元的现金,由于转移回美国需要面临三分之一的巨额税收,因此苹果公司如果需要用到现金,往往采取在海外发行债券的方式。 同样,在特效大片的制作上,也可以在不影响影迷观影感受的前提下,通过充分运用编剧技巧合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后期特效。 科幻片是不是一定得投入大笔资金去做后期特效? 这里不得不提经典美剧《迷失》,虽然这一部剧集并不是纯正的科幻。在特效应用程度相当的低的情况下,《迷失》仍然能带给观众绝佳的观影体验,又省钱,又能办好事,这是投资人最喜闻乐见的。 《源代码》就是小成本大成功科幻片的典范。《源代码》的故事只围绕两个主要场景进行,就是火车和实验室。叙事相当的精炼,没有充斥特效的大场面,仍然能收获影迷的一片称赞。 而《源代码》导演邓肯·琼斯执导的新片《魔兽》,虽然为了魔幻特效投资巨大,但除了中国魔兽游戏迷撑场之外,国外票房和评价并不高。可见,为了特效砸的钱,跟票房和评价并不是肯定成正比。特效的钱要砸在刀刃上,才能斩获更丰厚的战果。 有人要说,刘慈欣的《三体》是硬科幻,故事中有很多科幻场景,是需要见到特效的硬功夫,这是无法避免的。当然了,这儿说的是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特效,而不是说完全避免,要点是把特效的钱砸在刀刃上,砸在能出彩的重点场景上。 有一部片子绝对值得一提,那就是《波斯王子:时之刃》。《波斯王子:时之刃》跟《魔兽》同是游戏改编电影。在以前很长的一个时期,游戏改编电影并不被好莱坞看好,甚至认为游戏改编电影是行不通的,是无法成功的。在《波斯王子:时之刃》之前的一部由同名游戏改编的电影《古墓丽影2》,其剧本甚至沦为好莱坞编剧教程的反面教材。 纵观游戏改编电影的历史,《波斯王子:时之刃》可谓是中间伟大的转折点,自此之后,游戏改编电影不断涌现,越来越热,现在,就连小游戏俄罗斯方块都要改编成电影了。《波斯王子:时之刃》到底做到了什么,带给影视制作者什么启迪? 《波斯王子:时之刃》改编自游戏《波斯王子:时之沙》,游戏原作充斥着各种如《古墓丽影》一般的机关,还有各种怪物。要是别人来拍,也许会想象成《古墓丽影》和《木乃伊》的混合体,不花巨额资金做后期特效,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是,《波斯王子:时之刃》做到了! 玩过游戏的我,抱着看怪物、机关的期待来看这部片,虽然全片根本没看到任何怪物,机关也相当、相当的简化,但是,我并没有失望!导演迈克·内威尔把故事线放在了兄弟情上,还有在游戏中体现不了的主角波斯王子与公主之间的羁绊,也是相当的抓人,让游戏迷们都忘了这个故事本来需要怪物登场这一回事。 还有,玩过游戏的肯定知道,幕后真凶是主角的叔父,而在片中对真凶的面目遮掩得相当之好,甚至一度让我怀疑,编剧是不是改了游戏的设定,真凶换人了?而到了最后,真凶终于原形毕露,还是主角的叔父!不能不让人感叹编剧的功力。 游戏原名《波斯王子:时之沙》,对“时之沙”的刻画是无法避免的,时之刃被主角的叔父插入巨大的沙漏,沙漏中的沙汹涌而出将毁灭整个世界,而主角要及时阻止叔父的疯狂行为。《波斯王子:时之刃》的特效投入,大部分就砸在片末的“时之沙”上了。正可谓“特效的钱要砸在刀刃上”最佳的模范片。 回顾完由游戏《波斯王子:时之沙》成功改编的电影《波斯王子:时之刃》之后,重新审视《三体》,那么,大家是否还认为《三体》电影版一定要有多少钱砸多少钱,全程充斥着大量的特效,那样才能给观众一个交待? 如果大家还有疑问的话,下面还有跟特效投入有关的另一个重点的分析。 以(地球)人为本 由同名动画改编的真人电影《变形金刚》系列,第一部上映时可谓相当的震撼。这是得到大众认同的,因为效果超出了当时的期待。 《变形金刚》动画原作的故事,主角是汽车人和霸天虎正反两大阵营的变形金刚,也就是机器人,该系列的场景主要是在太空,如果真人电影版要如实再现动画原作的故事,也就是太空中的机器人激战,那太耗钱了,就算是好莱坞,也不敢贸然这么玩。另外有一个大问题:这么拍,就能讨好观众?讨好的恐怕是动画原作的粉丝吧,非原作粉丝能否买账是一个问题。 影迷一直最关注的是“人”,是有情感的人,跟幻想出来的机器人相比,人对人当然更容易有共鸣。《变形金刚》动画原作的变形金刚人物,个性比较脸谱化。而同名的真人电影,采用了地球人作为主角,可以对人物各个方面有更细腻的刻画。 还有,影迷非常在意影片是谁主演的。大众观众,看过一部片子,会记得主演,有的还能记住导演,但又有多少人会知道编剧的名字呢?无论这是否是观众的一个误区,都是现实。《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版的主演是谁,正是大众所关心的。也就是说,主角要是地球人,而不是机器人——变形金刚。没有多少影片是由非地球人担任主角的,《终结者》系列中的重要角色——由阿诺扮演的机器人,也是以人类的面貌出现的。 以(地球)人为本,是很重要的一条原则。力气要用对地方,不然,卖力不讨好。 好莱坞影片的制作者一直很在意拉近影片中的人物、故事跟观众的距离。《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版第一部开篇,就是一群大兵在运输机上闲聊,这一段情节的目的,明显就是为了拉近跟观众的距离。跟《异形》中运用的完全一致,《异形》的开篇,一艘星际货运飞船上,一群机组人员从休息舱醒来,喝咖啡,抽烟,谈论着跑这一趟运输能赚多少钱,这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容易引发观众共鸣。这样的开篇,都已经套路化了。 《变形金刚》真人电影版的情节线,也一直跟地球人息息相关。汽车人跟霸天虎大战,跟我们地球人有什么关系?我们更在意的是他们的激战给地球带来的破坏,会怎样影响到我们的生活,我们应该欢迎他们还是得把他们赶跑。驾驶“大黄蜂”变形成的汽车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汽车人降临地球,一群小屁孩拿起手机冲着去抢拍……撇开情节主线不谈,许多细节的精彩之处,也是围绕着变形金刚对我们地球人的生活施加的影响展开。 回来看看《三体》的电影化。刘慈欣本人都直言,好莱坞并不看好将《三体》拍成电影。仅仅是因为需要花大钱做特效?这是不对的。一直以来,像刘慈欣这样的中国科幻作家,写的科幻小说,都是重科幻而在讲故事方面比较弱,在科幻迷之外,跟大众读者的距离比较远。好莱坞需要的更是故事,是关于地球人的故事。 科幻迷们对探索宇宙充满兴趣,兴致勃勃地谈着未知空间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在这一个小圈子之外,难以引起大众兴趣。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是对的吗?刘慈欣一个人的思想,能代表全体地球人,能代表全体宇宙高智慧生命?大众甚至不会参与争论。 就算是《星际穿越》这样能算得上硬科幻的科幻电影,也为了拉近跟大众观众的距离而对科幻成分作了一定的妥协。据说,《星际穿越》一开始是基于克里斯托弗·诺兰的一个想法,并交给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执导,2007年斯皮尔伯格邀请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编写剧本,剧本初稿更为硬科幻,但不接地气,不容易为大众观众理解接受。克里斯托弗·诺兰重新接手执导之后,剧本的人物和故事变得跟地球人的命运更为相关,同时也对硬科幻成分作了让步,最终的呈现,让一般人更容易理解、产生共鸣。 《三体》并不是不适宜电影化,不是不应该去探讨未知的宇宙,而是要以(地球)人为本,人物和事件都需要围绕着我们地球人来展开。这是一门相当艺术的学问,具体如何去做,还得看每一段情节细节的合理改编。 必须以(地球)人为本,不然,只盯着烧钱的星际大战特效,毫无意义。讲不好地球人的故事,特效的钱也等于打水漂了。跟特效相关程度不高的地球生活故事,在科幻片中也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 《三体》电影究竟能拍成什么样,让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