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国内汉语构式语法研究十年(8)


    3.2.2有标记构式研究 
    这类标记研究具有喜忧参半的特点。“喜”的是,大部分研究在构式语法理论的指导下,对某类有标记构式的语义语用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通过个案研究对构式理论起到补充和细化的作用。⑤如刘丹青(2005)对典型构式非典型“连”字句的考察,通过这个典型到不典型的引申现象,对构式语法研究范围、构式形成的普遍机制以及构式的跨语言特性进行了思考;吴长安(2007)对“爱咋咋地”构式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构式形成的原因以及这类构式的表达价值进行了思考;郑娟曼(2009)对“还NP呢”构式的分析不仅验证了构式的完形特点,并对构式的层次性进行了探讨。吴为善、夏芳芳(2011)考察了口语中常见表达式“A不到哪里去”,指出考察构式本身句法语义信息的同时,更要“说明构式的语境适切度”,要交代表达式使用的语境以及使用的方法。“忧”的是,小部分研究从名目上来看,属于构式语法研究,即文章的题目有“构式”。实际上这一类研究在构式语法引入中国前早已有之,只是术语用的是“格式”、“结构”、“句式”等。其实从作者的观点也能看出已经有了从上至下,从整体到部分的视角,但是因为没能很好地贯彻这一理论,没有行之有效的方法,而给人以“戴帽子”、“贴标签”的感觉。 
    因此,从这类构式研究呈现的两个状态看,真正理解构式语法理论的精神,探寻更多可行的分析方法,是很紧要的。 
    3.2.3构式压制现象研究 
    无论是特殊句式研究还是有标记构式研究,几乎都集中在构式义与构式的组成成分(词项)义不兼容的情况,这类情况称之为“构式压制现象”⑥,更受关注的是构式义对不兼容的组成成分义的压制。主要研究有四类:(1)李勇忠(2004,2005)的一系列研究,把Langacker的认知语法的范畴化和压制理论与构式语法进行结合,并明确指出构式语法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但是对于具体操作过程中的一些准则并没有给出;(2)袁野(2010b,2010c,2010d,2011)的一系列研究,主要对构式压制机制转喻进行了探讨,提出原有转喻机制的解释无法全面覆盖所有的压制现象,提出建立广义转喻框架;(3)王寅(2009,2011a,2011b,2011c)、董成如(2011)和董成如、杨才元(2009)等提出“构式压制观”,对构式压制理论内涵、原则、动因、机制、类型以及解释方法进行深入探讨的同时,全面展开了涉及各层面构式压制现象的个案研究;(4)施春宏(2012)在梳理了学界对构式压制内涵以及构式压制作用已有认识的基础上对“构式压制”进行重新定位;压制现象的解释机制不能浮于表面分类性质的贴标签,提出了需要考虑的关键角度;全面讨论了语法和修辞界面构式压制现象的类型和特征,进而深化到语法与修辞、语法学与修辞学关系的讨论;讨论构式压制得以实现的基础是进入构式的成分与构式本质上的契合;从构式压制的过程看语言“常”与“偶”背后的交际本质;最后,讨论了构式压制分析涉及的方法论,关键在于精细刻画构造的机制和约束条件。袁毓林(2004)主张把词汇与句式交互这一抽象原理具体化为操作上的规则。该研究的精细分析可谓是这类研究的一个范本。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