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百年生命中,周有光与拼音的五次相遇(2)


    青年
    语言学成了业余爱好
    1923年,周有光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学习。从这一年起,他开始对语言学产生了兴趣。
    回溯语言发展史,在母语和外来语发生接触和碰撞时,总是能激发人们对母语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唐朝末年,正是在翻译佛经时,人们发现梵语悉昙(字母)和声母、韵母的存在,汉语才第一次产生了声母、韵母的概念。同样,17岁的周有光,也正是因为在大学里感受到了英文字母的方便,所以才萌生了把英语使用的拉丁字母引入汉语世界的想法。
    “我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就对语言感兴趣了。一到圣约翰就发现语言生活完全改变了,因为圣约翰一天到晚都讲英语,只有中国文学、历史课用中文,其他一概用英文,用了英文,就知道英文的方便、字母的科学管理方法,一系列的事情都不一样。”周有光对这段时光印象深刻。
    于是,周有光在大学时主修经济学,辅修语言学。
    上世纪30年代,上海成为汉字拉丁化运动的中心,不少人主张用拉丁字母取代汉字。周有光投入其中,积极发表文章,为运动带去了不少新的观点和视角。这段经历,成为周有光受邀在1955年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的敲门砖。
    上世纪40年代,周有光驻派在美国时,曾经的街坊赵元任已成了语言学领域的名教授,周有光和夫人张允和常去听课拜访。当时中国几乎没人研究字母学,周有光看了觉得很有趣味。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时候,周有光常去街角书店,寻访收集和字母学有关的书。
    从进入圣约翰大学到北上参加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周有光对语言学的兴趣绵延了近三十年,只不过“那时候是业余的爱好,想不到后来会用上。”
    1955-1958
    汉语拼音方案从无到有
    从1949年到1955年间,从学者到民间都在积极为汉语设计拼音方案。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及其前身累积收到的汉语拼音方案,有来自各界633人提交的655种之多。
    这些拼音方案对拼音字母的选择各不相同,有采用汉语偏旁部首的,有采用汉字笔画的,有用注音字母的,有用速记符号的,还有用数字和几何图形的,但是论方便和通用程度,都远远比不上我们今天采用的拉丁字母。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