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观察】那些粗鄙的字词能否成为过去时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22 工人日报 毛建国 参加讨论
不应该拒绝文字创新,不应该把网络语言视作洪水猛兽,但对于其中的粗鄙部分则应拒之门外。这或应成为互联网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据1月2日《人民日报》报道,日前,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人民网主办的“汉语盘点2016”评选结果揭晓,2016年度十大流行语、十大新词语和十大网络用语等悉数出炉。揭晓仪式上,有作家的发言引起坊间热议:网络用语的流行会给汉语带来怎样的影响?网络能让汉语更丰富多彩、更有生命力吗? 需要指出的是,这位作家并不是反对所有的网络词语,相反他还表示很多网络用语很有意思,他反对的更多的是网络词语中一些粗鄙字词。 互联网不仅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方式,也对我们的思考方式以及语言模式带来了影响。其中一个表现,就是网络词语的出现。 从整体上看,网络词语的出现,丰富并且活跃了现有语言体系。比如“点赞” “给力”等,丰富了语言形态,亦为当前的主流话语体系所承认。正所谓泥沙俱下、鱼龙混杂。不必讳言,一些网络词语败坏了文字美感,降低了文化品位。任由这种粗鄙的字词出现在大庭广众之下、流传下去,或许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不负责任。 任何一种流行现象的背后,都有复杂而深刻的社会现实和社会心理。这种粗鄙字词的出现,也大致对应着网络文化快餐庸俗、哗众取宠的一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良莠不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一种有效的机制,能让“良”存续下来,让“莠”成为过去时。 摒弃粗鄙文字,现在通常强调传统媒体要担起责任。事实上,不少传统媒体都比较注意与网络流行语保持适当距离,而一些新媒体则不怎么注意。这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前新媒体发展的误区——过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乃至把无聊当有趣,把庸俗当个性。 传统媒体的问题相对容易解决。正如专家所建议的,教科书、政府公文、主流媒体使用网络流行语要格外谨慎,必须维护汉语的规范、公序良俗和文化的品格。事实上,这些渠道也有着相对严格的把关程序。问题是,我们是不是就应该容忍一些新媒体大肆使用这些粗鄙文字? 一个多元多样的社会,不意味着任何事物都能接受、包容,体现在文字上也是如此。不应该拒绝文字创新,不应该把网络语言视作洪水猛兽,但对于其中的粗鄙部分则应拒之门外。这或应成为互联网治理创新的一个重要课题。 新的一年到了,但愿那些粗鄙字词能够成为过去时。 (责任编辑:admin) |
- 上一篇:“花式”汉语盘点 多元文化盛宴
- 下一篇:应更多关注 流行词背后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