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走心的英文原著阅读从关联性开始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的发布,如何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就成为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课题。我认为,改变教学方式,关注文本,挖掘文本的文化价值,让文本承载的意义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密切关联,是涵养学生文化品格的基本条件。那么,如何提高课堂与学生的关联性,使每一节课都成为走心的英语课堂呢?笔者围绕教学实践中的英文原著阅读,谈谈自己的感悟。
    首先,原著阅读材料的选择要与学生的年龄、语言水平、心理特点相符,此外最好具有时代性,因为关联了时代,就关联了学生的兴趣。例如,北师大版教材第五模块第十三单元的话题是People,单元开篇提供了描写人物的词汇,包括外貌描写和特征描写等。教材的语言是普适性的,流于浅显,过于简单,因此失去语言的生动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作为课本的拓展材料,我们可以节选名著中的人物描写,进行文学鉴赏。笔者选取了美国当代黑人作家玛雅安吉罗自传体小说I Know Why the Caged Bird Sings(《我知道笼中鸟为何歌唱》)中相对独立的篇章,即关于Mrs. Flowers的外貌描写部分,分享给学生。学生很快发现,首段描写Mrs. Flowers的优雅,也是她留给人的初步印象。核心词是GRACE,她非常优雅,凛冬之时,优雅闲在,似乎总有暖风围绕;酷暑之日,优雅自在,如有微风环绕。她就是那种黑人中的“白富美”。接下来便是细节描写。皮肤呈富黑色,如熟透的李子,一碰就破。衣着得体,喜欢戴手套,给人以距离感,高冷的感觉跃然纸上。接着便是特征描写,迷人的微笑,似乎倾城,令人动容。
    笔者在书写上述文字的时候,课堂上学生们一张张沉浸在阅读中的小脸、讨论时领悟到“黑人中的白富美”和“高冷美女”时兴奋的表情、分享读书感悟时的积极投入状态,全都呈现在眼前。节选了原著的这样一段文字,便创设了一个语用空间。学生用英语积极表达感受,成为必然。
    其次,原著材料的处理要与学生的思维特点和兴趣关注点具有关联性。这就需要教师做好文本分析,找到最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关键点,设置活动,从而吸引学生,投入地思考,用英语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记得在讲记叙文题材的文章时,我为学生选取补充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纳吉布马福兹的Half a Day(《半日》)。这篇文章开篇描述“我”第一天上学时紧张、兴奋、恐惧和充满期待的心理。但在放学回家途中,“我”全然不认识周边的一切,街道变得异常陌生。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意识到这是一个可以拓展思维的关键点,我便把文章的结尾删去,要求学生续写故事结局。于是,读者与作者跨越时空的文字解码交流开始了,各种版本的结尾问世了。有人说世界环境变化之快,人类辨认不出熟知的世界;也有人说,这是一场噩梦,学生课业负担太重,噩梦缠身;还有人说是科技迅猛发展,时空可以瞬间转换的。当然也有与原作者的精神交流到位的——“我”其实是个老年痴呆症患者……各种结尾,不一而足。发散的多维度思维,刺激了创作欲望,思维的创新以语言原创形式问世了。
    除此之外,原著阅读后的话题的讨论要与学生的生活产生关联性。在阅读Tuesdays with Morrie(《相约星期二》)的某个章节时,Morrie教授讲到The tension of opposite时,学生对此并不能准确理解。我就跟大家分享了我的感悟。作为一名教师,我希望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教好每一个学生。但同时作为妻子和母亲,我又想照顾好家人。这种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便是The Tension of Opposite。学生立即理解其意义,即相互矛盾的力。于是,学生也分享了他们生活中的、互为矛盾的力。有人说既想备战赛事,又想兼顾课业;有人说业余时间,既喜欢弹钢琴,又要把时间放在作业上……一场以英文原著为导火索的英语讨论,就这样在课堂上展开。大家用英语交流心里的真实感受,或流畅或不流畅,但这并没有成为交流时的障碍。讨论话题与学生的关联性,使课堂成为走心的学习场所,师生构成了这个场的学习共同体。
    总之,英文原著阅读与学生的关联角度很多,笔者这里只是抛砖引玉。只要关联上学生,便可进行一场走心的阅读和讨论,成就一节走心的英语课堂。
    目前,我和学生正在研读《星运中的错》,我们在这个师生共同体中,享受着读书的快乐。故事情节的变化,强烈吸引着我们,大家都渴望阅读下一个章节,遇到新的角色,邂逅新的情感纠葛,讨论新的话题。
    可见,英文原著阅读只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联性,便是一场师生同行、说走就走的思维旅程。
    (作者:赖丽燕,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