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观点·对话·访谈 >

网络热词来去匆匆(2)


    网络热词从爆发流行到明显消退,平均只用了47天,其平均“寿命”也不足半年
    在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会化媒体中,以用户为点,集人际传播、群际传播、圈层传播、大众传播于一体。事件一旦在网络的某个点或圈群爆发,就会加速四处扩散,瞬间“喷涌”“刷屏”,这是“蓝瘦香菇”能够在几天内迅速走红的传播媒介保障。
    所以,当一个词被多方互相补充、互相借力推送的状态下,迅速成为网络热词也就顺理成章了。网络热词代表的是一种新的语言方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时尚性。而很多网友喜欢使用并传播网络热词,就是想借此与更多的人联系与交流,并希望产生共鸣,而这样做的目的是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的帮助下快速传播。然而语言是不断发展的,网络热词的产生原因和其代表的语言魅力,也决定着热词的“寿命”。大多数本身没有什么意义的热词只会在短期内流行,不会长期存在。
    缺失内涵情怀的词语,即便能依靠“网络起哄”走红一时,也会消失得很快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文化研究学者吴靖对网络热词有过深入研究。他认为,新创造的词语需要经过一定时间的沉积,才能让大家有机会来在日常生活里使用,“对这个词语的含义达成共识,从而在共同的议题里,这样才能进入社会的记忆里”。
    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副院长张志安也是位网络红人,网上的粉丝有近20万。他表示,网络热词是包含着网友对社会现状的思索的。然而,网络传播本身具有娱乐化的倾向,这样的讨论很可能停留在一个很表层的阶段,难以形成议题。热词的转瞬即逝更是加剧了这种趋势。
    热词不断有,流行三五天。人们在信息越来越多,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更新得希望消除自身的孤独感。
    “蓝瘦香菇”火了,但能火多久很难说,根据往年的网络热词的特点及传播时间看,也用不了多长时间,可能就被其他的热词替代,成为一朵明日黄花。
    有媒体记者认为,“速生速死”的网络热词,是网络社交行为的一大产物,其带有明显的亚文化特征,诸如风格化、批判性、边缘性。当下,“蓝瘦香菇”之所以红得快,一方面主要在于其独特的风格,迎合了当前公众存在着的猎奇、围观、窥私、恶搞心理;另一方面,也缘于网络的放大效应。“蓝瘦香菇”原本只是一个无聊的话题,但利用能打破现实生活诸多限制、约束的网络世界,衍生了很多有趣段子,并引发了“有聊”的、一本正经的过度阐释。于是,呈现出病毒式传播。
    有专家做过研究,经过对比、分析网络热词的百度指数,得出的结果是这些热词从爆发流行到明显消退,平均只用了47天,而它们的平均“寿命”,也不足半年。专家分析称,很多网络热词就像一个游戏,网民用它们创作各种搞笑句式,并让人都有点赶不上的当下,每一个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人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或主动地参与,让这些热词向大众文化转化。而更多的热词只能快速消失,这是网络热词的一大特点,也是让人思考的一个课题。大多数网络热词注定是短命的,只有一小部分会沉淀下来,“转正”成为一个正常稳定的词语。在这方面,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给力”这个词,然而,就算是进入了现代汉语词典,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也被人们逐渐淡忘了,使用的人越来越少。
    也许,这就是网络热词的特性和统一的归宿。有评论者在评论中写道,词汇是语言的基石,思维的外壳。从前阅文章,后来读段子,现在看热词,这是当下网络时代的新常态。然而网络热词要真正进入语言系统,还需要靠内涵。违背构词规律、缺失内涵情怀的词语,即便能依靠“网络起哄”走红一时,也会消失得很快。过于无聊化、空洞化、低俗化的语言毒瘤,只能是昙花一现。
    “人对于社会的记忆实际上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会对处理当下的事件有所影响。”吴靖说,“当注意力不再集中在议题本身时,词语蕴含的社会矛盾和社会情绪没有被认真地思考。没有承载社会记忆,无法凝聚社会认同。话题的讨论和关注不够深入,达不到公共讨论的标准就消失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蓝瘦香菇”这样的毫无意义和内涵的热词,用不了多长时间就会被人们“吃腻”,成为一道没有滋味的菜,注定会和大多数过气热词一样,逐渐被人们抛之脑后。到那时,这道“菜”曾经是什么滋味,曾经引起过什么样的反响,应该很少还有人记得,也
    就很少有人记得这道“菜”的名字
    ——“蓝瘦香菇”!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