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别再说改就改
http://www.newdu.com 2024/11/25 12:11:46 人民日报海外版 彭训文 参加讨论
这些天,作为《人民日报》高级编辑的李辉很忙,很多网站、报纸争相采访他。“这说明国人如今对像地名这样传承地方文化符号的东西更重视了。”在人民日报社编辑楼的咖啡厅坐定,李辉笑着解释。29年前,李辉写下《可惜从此无徽州》一文,反对将徽州改为黄山。今年4月,借全国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契机,李辉再次撰文《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引发黄山是否复名徽州的大讨论。 近年来,一些地方改名时有发生。今年5月30日,江西省庐山市正式挂牌成立,原庐山区更名为九江市濂溪区;今年初,贵州省遵义市遵义县也改为播州区。同时,水城县欲改为“夜郎市”、琅琊山“会峰阁”更名为“琅琊阁”……这些地方为什么要改名?为何要复名?相关社会学家表示,地方改名涉及复杂利益博弈,它不一定等于发展,政府决策应吸取专家和群众意见,减少改名导致的割裂传统等负面影响。 地方复名 利益纠葛还是赓续传统 “曾听某省民政厅干部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台湾老兵让孩子回来寻根。孩子归来,却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经过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来感谢民政厅同志,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标。’” 李辉说,这个故事深深感动了他,“中国人都有寻根观念,一个地方地名和当地文化、家族传统相连,对于海外华侨华人更是如此。” 早在1996年,李辉便呼吁将荆沙恢复为荆州,两年后,荆州地名恢复。2001年,李辉撰文《襄樊何故称襄阳》,推动襄阳复名。但由于襄樊这一名称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使用,整个更名过程持续了近10年。 对于襄阳复名得以实现的原因,李辉表示主要是当地政府的响应。“对于襄樊这两个字,尤其是当地政府到海外招商时,很多海外华侨华人表示不知道在哪里,对新地名没有认同感,这是襄阳复名成功的关键。”李辉说。 徽州更名黄山市已近30年,其复名意义何在?李辉认为,徽州区域性文化的丰富性在全国也十分少见,比如徽派建筑、徽墨、宣纸、徽商,都是历经千百年形成的。“如果这个地名能够恢复,对中国各地今后地名的稳定性来说会是一个很好的案例。”李辉说。 安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翁飞对此颇为赞同,“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20多万件反映徽州民间社会实态的文书契约陆续被发现,被称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牍、敦煌文书、明清大内档案之后的第五大发现。此外,研究徽州商帮、民俗等的徽学,已成为与敦煌学、藏学并立的中华文化三大显学之一。而这一切,是‘黄山’二字所不能包容的。” 近年来,安徽民间要求恢复徽州的声音一直很强烈,但当地政府的态度令人玩味。 今年4月,黄山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接受人民网安徽频道采访时表示,更改市级名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作为民政部门,将深入调研,尽早提出建议。而在2014年,该局回应《省长,我建议把黄山市改名为徽州市》的群众来信时则称:“黄山建市以来的发展成就表明,成立地级黄山市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 “这其中有历史原因,也有行政区划改革和地方财税利益分配和使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陆益龙是安徽省枞阳县人,他对本报记者表示,行政区划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后,复名“徽州”就不是简单恢复一个名字那么简单,而是涉及行政区划问题。不过他同时表示,“在现有体制下其实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 (责任编辑:admin) |